情报学的圈子里和圈子外
2012/9/20 点击数:3018
[作者] 北武飘风
[单位] 北武飘风的博客
[摘要] 以情报学命名的情报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是真正的情报学在我国却有着深刻的源长历史。情报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往往嵌入到其他的学科和研究当中,辅助其他的学科和研究发挥优势,展现风采。由于学科定位的需要情报学提上了学科研究的日程。这是情报学的一大好事。可以在机遇中壮大自己更好地迎接挑战。但是长路漫漫。情报学成为学科的道路历史一直在演进,但是离目标还有很远,很远。
以情报学命名的情报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是真正的情报学在我国却有着深刻的源长历史。情报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往往嵌入到其他的学科和研究当中,辅助其他的学科和研究发挥优势,展现风采。由于学科定位的需要情报学提上了学科研究的日程。这是情报学的一大好事。可以在机遇中壮大自己更好地迎接挑战。但是长路漫漫。情报学成为学科的道路历史一直在演进,但是离目标还有很远,很远。
虽然要把情报学上升为学科的研究,但是研究的并不是情报学本身。需在圈子外及集合情报学的核心东西上升到圈子里,然后把圈子里的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再最大程度的融入到圈子外。这是一个比较戏剧但是又带着真实性的学科研究途径,在情报学是非常困窘的,圈子外的东西难以凝聚,或者根本看不到圈子外的情报学的存在,掩盖在其他的学科内部难以显现。或者圈子内的东西难以难到圈子外,跟圈子外的东西两张皮风马牛不相及。造成学科研究难以被认知,难以被广泛的认同。没有一个确切的目标,更就没有丝毫的学科竞争优势。
情报学的圈子里的研究要到圈子外就需要扎实的实践功底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经验,老一辈的情报学家非常重视这种这种相关学科的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但是到新一代的情报学的研究大多都局限在情报学圈子里,在圈子里做研究,忽视圈子外,使得圈子里的研究很难融入到圈子外。情报学也就越来越自娱自乐,自说自话了。
情报学需要突破,必须要有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一代人。需要有圈子外的广博认识,更需要有圈子里专业知识的雄厚。老一辈情报学家以及管理学家杨沛霆将强情报学的圈子里带到圈子外做的非常到位。其提出的提出当代管理最前沿的种种新问题、新思路,并就其演变趋势编成《管理新思路》五卷系列。《企业环境视点》、《企业路向何方》、《企业家的学问》、《管理五大秘笈》、《企业成败要诀》对企业做了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将情报学圈子里研究如入到企业之中,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显现提供了一条阳光大道。竞争情报研究者以及企业竞争情报实行者应该有这种圈子外的广博以将圈子里的研究带到圈子外的的大行动之中去。需要提升自己在圈子里的高层次认识,更要对圈子外的环境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是这个理。
附杨教授简洁如下:
杨沛霆
Yang Peiting杨沛霆
(1931~ )
[] 中国情报科学家、管理科学家,1931年3月4日生于天津市武清县。195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83年起先后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主任、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供职27年,主要从事情报学研究和情报分析研究工作,1958年编写的《大爆破述评》是我国科技情报界的首批研究报告。60年代初,发表了《日本情报工作分析》、《情报理论若干问题》、《情报工作发展趋势预测》、《建立检索系统的几个问题》等情报理论研究专著并参加编著了中国第一部情报工作教材《情报工作讲义》,在中国情报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主持情报理论和分类法研究工作期间,发表了《论情报的综合性与专业性》情报工作发展过程分析《关于使用统一分类法的商榷》、《关于健全我国情报体系的问题》情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等一系列论文,对中国情报学科的建设和情报工作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曾获得 3项科技情报成果奖, 并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在管理科学方面出版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的继承与发展》、《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科学技术概论》、《人事学》等十余部专著。 杨沛霆教授,全国著名企业管理学者,现任《中外管理》杂志社总编辑、北京中外企业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多家企业顾问等职务。是当今中国面向市场的财经管理类媒体主编中,唯一一位资深管理学家。同时,杨教授还创办了当今国内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企业管理高端论坛: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他一生涉猎广泛
包括情报学、科技史、科技政策、环境保护、领导科学、以及企业管理,并在各个领域均成为国内佼佼者,甚至开创者,至今影响深远。
1960年代
他作为“中国情报学第一人”,在国内最早惊爆《日本人如何摸大庆》,震动国家领导,至今在信息咨询业传为经典。
随后,他在国内率先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先驱。
1970年代
他撰写出中国第一本完整、系统的《科学技术史》。
进而,他在中央党校宣传《世界五次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轰动全国。
1980年代
1984年,他参加时任总书记胡耀邦主持的政治局常委学习班工作。
随后,与钱学森等一起为100对位部长、1300多为司局长授课。
他参加编撰的《迎接新技术革命》成为当年发行量最大的著作。
进而参与创办“全国市长研究班”,听他授课的市长先后达1300多人。
1985年,他主持出版的《领导与科学》丛书,受到时任军委总参谋长杨德志上将的表彰。此后,他在国内率先筹办领导科学师资班。从此,领导科学在我国成为领导者必修课。
鉴于以上成就,他成为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特殊贡献奖得主。
《迎接新科技革命》也被中宣部等部门评定为第一批“五个‘一’工程”中唯一的管理学图书。
1990年代
退休之后,他将全部心血转向企业管理领域。
1990年,年逾花甲的杨教授“创业”筹办《中外管理》杂志,并成为国内媒体不要国家经费与编制、直接面向市场办刊的先驱。
如今,《中外管理》已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读者忠诚度最高的管理类杂志之一,影响了无数优秀企业家与经理人。
期间,他率先在国内介绍及宣讲“经营外包”、“学习型组织”,及彼得﹒杜拉克管理思想等新理念,成为国内企业界广受尊敬的一位媒体总编与管理学家。
至今
79岁的杨教授,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工作,每天坚持游泳八百米,每天与至少一位优秀企业家促膝谈心。
“综合,就是创造!”是杨教授毕生精彩的奥秘。
“通过使别人幸福,以获得自己的幸福。”是杨教授不懈追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