岵与《小难民自述》
2012/12/16 点击数:479
[作者] 图谋博客
[单位] 图谋博客
[摘要] 友人来信,“我前几天帮88岁的老母亲开通了博客,老人家一向忧国忧民,虽高龄却头脑异常清晰,此举在于宣传她70多年前写的一本书:《小难民自述》,应该说对青少年教育意义极大,但多年来深藏闺中无人识,只能借助博客以了却此生心愿了。”并希望我“助力宣传一下该书,以便让更多的人及早看到,特别是转载一下老人家的开篇博文‘一个南京老人在2012年12月13日开博客’。”
友人来信,“我前几天帮88岁的老母亲开通了博客,老人家一向忧国忧民,虽高龄却头脑异常清晰,此举在于宣传她70多年前写的一本书:《小难民自述》,应该说对青少年教育意义极大,但多年来深藏闺中无人识,只能借助博客以了却此生心愿了。”并希望我“助力宣传一下该书,以便让更多的人及早看到,特别是转载一下老人家的开篇博文‘一个南京老人在2012年12月13日开博客’。”
浏览了博客,笔者乐意尽绵薄之力。
小岵女士,姓名是吴大年,江苏嘉定人,曾就读西南联大文学院历史系。系中国共产党优秀地下党员,杰出的文化、教育工作者钱闻先生(见:http://baike.baidu.com/view/8279834.htm)之妻。
1938年7月,作者金陵小岵开始写《小难民自述》的第1个字,那年,作者只有十三岁。次年1月完稿,1940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曾得到冰心先生赐序,并由顾颉刚先生题写书名。但遗憾的是,在那外战加内战的连连兵荒马乱的年头,此书发行量不大,影响不广,一直以来少有人知。特此转载并推荐金陵小岵的博客。
一个南京老人在2012年12月13日这个特殊纪念日开博客
我今年已经吃上88岁的饭,到了名符其实的米寿。人老爱怀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始至今,每年的12月13日,我居住的城市南京就会拉响防空警报以警示世人莫忘国难国耻:1937年12月13日中国首都南京被日本军队攻陷后发生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而每到此时,我都会在自家的阳台上伫足静听,伴随着那凄厉、刺耳的警报声在古都上空盘旋回荡,我的思绪也往往被带回到当年只有十二岁的我所亲身经历的一切……
抗战爆发不久,中国许多通都大邑相继沦陷。为免遭侵略者的蹂躏,刚从南京鼓楼小学毕业的我,随外祖父母、母亲等一家九口人,于1937年8月离开岌岌可危的首都南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一家人途经苏、晥、赣、湘、鄂、贵、云七个省,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尝尽千辛万苦,历时九个多月,终于在1938年5月到达大后方昆明。那年7月,我开始写《小难民自述》的第1个字,那年,我只有十三岁。次年1月完稿,1940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本日记体裁的小书虽只有4万字左右,却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忠实地记录下原本就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在日本军队铁蹄所至下雪上加霜之悲惨情景:难民如潮,尸骨成堆,庐舍为墟,人们每天都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着。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既埋下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又充满着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这就是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最初动因。由于当年《益世报》两名年轻记者李南江和方豪的热心相助,我这本小书有幸得到冰心先生赐序,并由顾颉刚先生题写书名,故出版过程较为顺利。但遗憾的是,在那外战加内战的连连兵荒马乱的年头,此书发行量不大,影响不广,一直以来少有人知。
明天又是一个12月13日,我依旧会和住年一样站在阳台上侧耳聆听那划破冬日长空的警世之音。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此刻我的心情多出一份忧虑和沉重之感。日本,这个在战时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战后却一跃成为世界上科技和经济发达的岛国和民族,在我的印象中从来就没有真正、彻底反省过自己曾经犯下的滔天战争罪行,现如今正在大力重振军备,试图突破和平宪法之桎梏,其走向无法不令世人极度担忧和警惕。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遭受战争创伤的过来人,我寻思着耄耋之年的自己应该作点什么,甚至希望自己的这本书能得以再版而重见天日,告诉今天生活在和平环境下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们,70多年前被日本侵略的中国是个什么模样!当然,我知道要想重版此书,恐怕也只是我有生之年一相情愿的一种奢望而已。但好在现在有博客,我可以利用这一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工具,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日开通它,将72年前出版的《小难民自述》逐章上传,以飨广大读者。即此,我想引用一句名言作为开博导语:“人们啊,我爱你们,你们要警惕啊!”
2012年12月12日于金陵寓所
一个南京老人在2012年12月13日这个…
(0/30)2012-12-13 14:48
冰心先生为《小难民自述》作序
(0/7)2012-12-13 16:12
南江先生将小岵女士所作的《小难民自述》带来我看,叫我作序,我在俗事匆忙中看了两遍,觉得很愿意写几个字。
小岵女士,姓名是吴大年,江苏嘉定人,今年才十三岁。她自幼经历的地方很多,而自“七七”变起,二十六年“八月里的一天”,又送她从南京经过和州、桐城、武汉各处,终于到了昆明。九个多月的“流浪”,使她用半年的功夫,写成了这本将近四万字的《小难民自述》。小小的十三岁年纪,能够清晰不紊的追写她的沿途印象和情感,写至数万字之多,无论从哪方面看来,都是难能可贵的。
这本书“产生的目的”,小岵女士自己说,是“在使后方的小朋友们知道战区中同胞的痛苦;同时也更为了纪念我自己,由于大战的促使,使我走遍了半个中国,遍览各地风俗。”这两件她都做到了。她对于所说之“不平的情绪”,写得很兴奋,很深刻。敌机轰炸的惨状,灾区难童的苦况等,都描写得很动人。至于沿途逃难的经历,这一段路正是我所未经过的,对于城市山水公路的描写,也都使我很感到兴趣。这完全天真纯洁的幼女心情,一路在依恋旧居,痛恨顽敌的情绪之中,仍然忘不了自然的欣赏,和新生的希望,黑暗在她背后消灭了,她看见“新生和光明展开在我们的前头”。
我觉得很荣幸,能为这“小作者”的处女作写序。对于作者,我希望她因着“出版”的鼓励,能多学外国文字,多看中外名著,多写(虽然不一定要多发表)。因为从十三岁写起,至少自己要希望再继续写作五十年,这不过是个萌芽,是个启明星,浓密的树荫,灿烂的日中,是要在三四十年后的。
二十八年三月十三日于昆明冰心
《小难民自述》之1:再会吧!首都
(0/6)2012-12-13 16:21
《小难民自述》之2:乡村生活
(0/3)2012-12-13 20:11
《小难民自述》之3:警报传来
(0/7)2012-12-13 20:18
《小难民自述》之4:扬子江上
(0/3)2012-12-14 09:51
《小难民自述》之5:和州一度失陷…
(0/3)2012-12-14 11:23
《小难民自述》之6:皖省的农村情…
(0/1)2012-12-15 13:41
《小难民自述》之6:皖省的农村情…
(0/1)2012-12-15 13:41
附:吴大年先生作品二则
1 吴大年.风雨同舟在春城.http://www.gmw.cn/content/2008-12/24/content_995217.htm
2 吴大年.吴大年:“文化小组” ——一个鲜为人知的地下党组织.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ccz/article_2011012428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