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设计驱动上海制造业再造(20121023初稿)

2013/1/6   点击数:826

[作者] 老树根新生涯

[单位] 老树根新生涯

[摘要] 在信息技术持续创新和能源领域不断突破的推动下,一场“产业革命”正初现端倪。其中一个最令人瞩目的动向,就是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这场变革的特点,并非如首次工业革命那样以蒸汽机和铁路等某种工具的发明为标志,也看不出哪个具体产业领域或加工技术足以承担主要引领作用,目前人们普遍观察到在制造业正在出现智能化和个性化趋势,而更值得注意是制造业在整体业态、成本结构、空间地理布局和价值链全程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变化的动力不仅是智能和个性制造技术,还必须包括在大能源格局(包括新能源广泛采用、电能的精准调度分配利用和化石能源全球供应链变化等)、集纳智慧的方式、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制造与服务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出现的“破坏性”创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服务 战略机遇



【本文是2012年10月份参加“新产业变革对策研究”课题组举办的研讨会后,应课题组长要求起草的一篇专报稿,今天来看还不少内容可以改写,但为了保存自己当时的真实认识,现在不做任何变动】

在信息技术持续创新和能源领域不断突破的推动下,一场“产业革命”正初现端倪。其中一个最令人瞩目的动向,就是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这场变革的特点,并非如首次工业革命那样以蒸汽机和铁路等某种工具的发明为标志,也看不出哪个具体产业领域或加工技术足以承担主要引领作用,目前人们普遍观察到在制造业正在出现智能化和个性化趋势,而更值得注意是制造业在整体业态、成本结构、空间地理布局和价值链全程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变化的动力不仅是智能和个性制造技术,还必须包括在大能源格局(包括新能源广泛采用、电能的精准调度分配利用和化石能源全球供应链变化等)、集纳智慧的方式、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制造与服务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出现的“破坏性”创新。

例如目前被广为关注的3D打印技术,不仅体现出个性化趋势,而且它颠覆了传统的产业形态,制造地点由此获得了巨大的灵活性,例如可能直接移至产品最终需要的地方,实际上将制成品物流变成了信息流;而且当用它“打印”病人某个器官局部时,“制造”是由设备操作技师与医师共同在人体上进行的,这终将形成一种新的职业:器官制造医生,促进制造与服务融为一体,从而可能重新定义制造业的一个新领域。

上海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全球500强上榜的都是制造企业,而“四个中心”建设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决不意味着使制造业边缘化,但也肯定不是做简单的规模延伸,而是需要在更高层次上的再造。

面对世界制造业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上海的制造业如何应对?

按照以往的常规思路,应对这样的挑战通常是通过跟踪选定关键领域、以自主创新的研发获得核心技术,通过技术转让和产业化推动新兴产业诞生发展,其中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基本上由发达国家所定义。然而以往经验表明,除了个别细分化产业技术领域,这样的路径并没有导向我们期望的成功。况且正在发生的制造业变革,其未来情景仍不十分清晰、走向很可能曲折复杂,我认为应当考虑对“常规思路”本身进行改革,其要点是,改变以发达国家设定的愿景和路径为我们的标杆,而从本地市场需求和产业现状出发加强产业变革的“顶层设计”,一种超越工业设计的“创新设计”应该成为重要抓手。

从工业设计到创新设计

即使是传统的工业设计,也远不止于外型、色彩等视觉维度,其中功能定位和功能实现途径(包括材料、技术和工艺的选择)的设计显然要比外观具有更大的价值。作为复杂系统工程中最先步骤的“概念设计”,虽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工业设计,但它已经更接近规划中的“顶层设计”。

在高技术产业中设计的贡献和作用已经越来越凸现,今年6月29日《华尔街日报》上出现了题为“忘掉商学院吧,设计学院才是当今热门”的专题报道。设计师已经不再是隐匿幕后的无名英雄,苹果公司的设计总监乔纳森·艾夫在业界与乔布斯几乎齐名,人们认识到“伟大的产品来自于设计师和企业家的伟大合作”,2011年45岁的乔纳森在自己的祖国英国荣获了爵位。

设计的作用还不仅仅体现在为产品带来更大价值。韩国在摆脱1997年经济危机走向强国的过程中工业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国的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成“设计大国”,2001年又将“工业设计振兴院”改名为“韩国设计振兴院”,隐含了对工业设计使命的提升。2006年该院院长在接受采访时声称,设计业是发展中国家有机会赶上发达国家的高附加价值产业。

在这样战略的指引下设计师的地位得到提升,有的可以直接向公司CEO报告,甚至进入了董事会。据称在韩国著名设计师的地位相当于副省长或副市长。韩国三星集团在2004年至今的国际杰出设计大奖(IDEA)获奖总数力压苹果公司成为全球第一;其中2011年与微软并列第一,2012年三星的一种智能门锁设计囊括世界三大工业设计奖(除美国IDEA外,还有德国iF设计奖以及“红点”设计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获奖设计不仅涉及产品,而且包括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例如2011年三星IDEA获奖作品之一就是小吃店的设计。

在这里设计几乎就等于是一种路径明确的创新。国际著名的创新设计企业,苹果产品重要合作伙伴德国的“青蛙设计”不久前将名称改为“青蛙”,这样貌似“去设计化”,实际是将设计融进技术、研发和品牌,体现了设计概念的包容甚至升华。为了区别于狭义的工业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称为“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不但已经与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还可将文化创意注入研发和制造,从起点就开始服务和营销的策划和设计,既活跃于技术研发的前端,也在从技术走向产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覆盖了产业链的全程。例如受到市场热捧的苹果手机,它最精妙的人机界面和“app store”既是技术设计又是服务设计,而且后者还创造了一种用户和厂商互动共赢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手机制造业现阶段创新设计的典范。

上海的制造业再造为什么要以创新设计驱动

首先,上海制造业再造需要设计驱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移的大背景。出口导向战略要求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为产品服务发展的目标,所以瞄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以跟踪开始、通过缩小差距最终实现赶超的路径具有其合理性,这也是亚洲四小龙地区在上世纪后期曾经的成功经验。当我们逐渐转向以满足内需为特征的新发展战略时,而真正符合自己市场需求的制造业再造路径只有我们自己来研究和从头设计。

然而这很可能也是我们的一个战略机遇。中国大陆巨大的国内市场是四小龙等难望其项背的,这很可能是我国近期内在更多领域真正战胜国际竞争对手的主要机会所在。追赶所谓热点技术,基本是在别人已经定义和设定规则的“战场”上开打,短期内赢面很小;而由于本地市场,包括社会条件生活习惯不同带来的需求特征,以及原料、能源供应和国家地理资源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重大区别,在产品和服务的形态,特别是产业形态及发展路径上则很可能出现更大的差异;虽然技术一般是跨越国界的,但实际上也存在一些具体技术领域,在发达国家市场不被重视却适合我们的需求,如果集中研发资源实现创新突破,不仅可能在较小阻力情况下培育竞争力,较快形成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产业,而经过国内市场历练,还可能取得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现在一些跨国公司积极倡导“反向创新”,瞄准的正是在新兴市场诞生并成熟的创新成果,反过来回馈发达国家市场,难道我们本土的产业不该紧紧抓住这样的机遇吗!

其次,上海推动设计驱动的制造业变革是有基础的。2011年上海市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为中心的工业设计集聚区已经形成。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厚重、集聚数万文艺北漂的北京相比,更加具有开放传统、工业基础扎实的上海在发展面向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意产业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前面提到的“青蛙”设计公司2007年就入驻上海的800秀创意园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分公司,据说数年内这个分公司有望在规模上超过位于美国加州的总部。该公司目前已加入上海工业设计协会。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年7月24日发表“中国设计闪亮登场”一文,作为中国设计业的代表,集中报道了一批上海具有创新精神又面向世界的设计师和设计公司。

第三,上海如果采纳设计驱动制造业再造的战略路径,将能够更好地与以往的发展战略相衔接。世界银行两位专家在2010年发表报告认为,与北京适宜重点发展商业服务业不同,上海市应当更多强调资本货物和高科技产品的制造业。这个建议有其合理性,但发达国家最近热议的“再工业化”,其起点与目前上海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国,服务业逐渐占主导地位的大都市发展总趋势恐怕并没有改变,由于制造与服务更紧密地结合是新产业革命的重要趋势之一,未来由设计驱动的“新型制造业”将能更好地体现二者的融合。而且制造业变革带来物流业的创新和金融服务新品种的诞生,有可能使制造业与“四大中心”建设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发展战略上的过度摇摆。

设计躯动上海的制造业再造,从哪里开始

应当承认设计驱动制造业再造目前很大程度上还处在理念层面,要形成可操作的战略对策,需要寻找一些切入点和抓手。初步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制造业创意产业概念为出发点

上海市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制造业创意产业概念,并已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其核心价值在于“提高制造业创意研发和设计能力,使产品的顶层起点高,大大推动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本文谈到的创新设计在核心价值上与之是相同的,区别在于设计驱动制造业再造侧重于顶层和路径的设计,注重流程和环节的创新,而非只在特定领域上做文章。制造业创意产业概念可以成为设计躯动制造业再造战略的出发点。从操作性考虑,不宜将其简单地划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而应当以制造业为主体开展。

二、鼓励研究开发和创造性利用创新设计的关键技术

在关注以3D打印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之外,我们还需要研发和利用那些在开放式创新理念下诞生、特别适用于产业创新的“智慧技术”,其中主要有:

l 智慧集纳技术,包括Web2.0、众包、集体智慧和社交网络;

l 数据分析技术,特别是最新的大数据分析学及相应的分布式平台技术等。

智慧地球概念下的一些具体的关键技术项目,就是IBM公司利用本身开发的判别和聚类软件,从十几万全球参与者4.6万条建议中筛选出来,再经过专家鉴别而形成规划,其中一部分成为其研发的主攻方向。

政府首先可以支持开展这些方面的软科学研究,做好规划指导,更要鼓励科研部门和企业研发适合中国情况的特定技术和独特的技术路线。这方面的技术创新更需要强调企业的主体作用。

三,以拿来主义态度研究韩国设计兴国的经验教训。

出于商业目的,韩国设计振兴院近年来正在积极向世界推广其经验,该院已经多次派团来华交流访问,也曾到上海做过一般交流。据初步了解国内一些城市以“招商引资”的套路用免租金等优惠政策请他们来建立了办事机构。上海市不必模仿那样的做法,但是韩国借助工业设计超越工业设计的兴国之路,确实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由于存在语言障碍,我们一般只能通过其上门推送的信息和少量英文信息来认识它,这是不够的,应当组织专业机构进行研究。

四,在适当时机推出有针对性的地方政策。

目前不必匆忙推出以现有产业分类中某些类别为目标的优惠政策。上海市已经有了在创意产业方面的规划和推进政策,其中包含了工业设计内容(主要涉及传统工业设计范畴)。引用一些新概念,匆忙从原有统计体系中划出一些类别另行制订政策,对推进创新设计并无实质性意义。

本文提出驱动制造业变革的创新设计仍然处在萌芽状态,在我们的制造业和工业设计企业目前大部分可能仍以内部功能的形式存在,离外化成为独立服务企业的成熟期还很遥远。在对这个领域形成适当的定义之后,则可以考虑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推进政策。

原文连接:http://www.miaoqihao.name/?p=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