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携新人的精神点赞——《竞争情报》杂志2014年秋季刊卷首语初稿
2014/8/26 点击数:3573
[作者] 老树根新生涯
[摘要] 在纪念《竞争情报》杂志创刊10周年之际,我系统地回顾了竞争情报在中国演进过程,发现有一种精神是竞争情报在中国起步比较顺利的重要原因,这就是我们老一辈情报人具有一种发现提携新人的精神。在包昌火老师身上就体现出这样的精神。
在纪念《竞争情报》杂志创刊10周年之际,我系统地回顾了竞争情报在中国演进过程,发现有一种精神是竞争情报在中国起步比较顺利的重要原因,这就是我们老一辈情报人具有一种发现提携新人的精神。在包昌火老师身上就体现出这样的精神。
包昌火老师是中国竞争情报事业最重要的研究、倡导和推动者,最近一些报刊文章已经总结了他早期在情报研究实务及情报研究方法、后来在创建中国竞争情报行业组织、创立以Intelligence为基础的情报新理论,以及近年来推动人际情报研究等方面的贡献。但是我觉得他还有一方面的贡献很少有人提及,那就是发现和提携新人的不遗余力,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
对此我个人就有最深的体会。我不回避同行间有“北包南缪”之说,其实我文革后才上大学,进入情报队伍要晚20多年,比包老师要整整小一辈。现在已经记不得具体做何时何地首次认识包老师,很可能最先是我写的“内容分析方法”文章引起他的注意,于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策划编著《情报研究方法论》时,邀请我撰写其中一章,还邀请我同一单位、研究生比我低一届的俞栋庭写一章“多元分析方法”,这些内容似乎还是作为他所在的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情报研究量化分析”课题的一部分,所以1991年我也以第9参与者身份分享了该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又以“情报研究的国内外比较研究”第2参与者的身份获该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当然这两个课题都是包老师发起并领衔的。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项目合作的话,那么后来情报学会的情报研究研究专业委员会改选,包老师担任主任后提名为担任副主任,就把我推向了这个领域的国内舞台,在此以前我虽然较早就与上海情报所的几位同行一起探讨竞争情报,虽带有一点专业好奇也写过几篇文章,但主要是面向自己业务工作需要的,在包老师带领下我和上海情报所的团队更多参加了国内同行间的交流。
其中特别需要提一下的,一是1994年的香山会议和1996年《市场竞争和竞争情报》一书的出版。前者是包老师一手组织的,但是会议上唱主角的却是来自上海的三位年轻人(我该算中年人,但是辈份仍小);后者是包老师提议策划,并且筹措启动资金,对怎么写并无干预,而我们只需组织作者构思内容完成书稿,而无需考虑营销,全无后顾之忧。这个会这本书对后来中国竞争情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包老师的功不可没。
现在回顾这些往事,我深深体会到,他发现新思想和新人的敏锐目光,把新人推向第一线的宽阔心胸,对中国竞争情报的发展,特别是早期的兴起和普及阶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这些精神并非仅仅体现在我和上海团队身上,他主持的课题组总是有新人担当重任,其中如谢新洲等后来也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由于我们在推进竞争情报的侧重点方面有所不同,以后具体合作并不多。但是我一直关注他后来在情报理论构建和人际情报方面的开拓,今年9月17日是包老师第79个生日,按中国风俗这天应该庆祝80华诞,我真诚地祝愿包老师愉快、健康、长寿,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继续为中国竞争情报的进一步提升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