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Newsweek的最后一期印刷版(PZP原创)

2013/2/19   点击数:1920

[作者] 图林信步

[单位] 图林信步

[摘要] 2012年12月31日,有近80年历史的美国知名新闻类周刊《新闻周刊》,停止发行印刷版杂志,全面转向名为“全球新闻周刊”的数字版刊物。由于该刊在世界范围内巨大的影响力,其停止出版印刷版的消息,迅速引起了全球关注,也引发了关于传统媒体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明天,我们更亲睐于用什么设备、什么方式看新闻?

[关键词]  Newsweek 印刷版 图书馆



2012年12月31日,有近80年历史的美国知名新闻类周刊《新闻周刊》,停止发行印刷版杂志,全面转向名为“全球新闻周刊”的数字版刊物。由于该刊在世界范围内巨大的影响力,其停止出版印刷版的消息,迅速引起了全球关注,也引发了关于传统媒体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明天,我们更亲睐于用什么设备、什么方式看新闻?

只能感叹于数字时代,一切都变革太快,快到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改变地球上相当一大部分人的阅读习惯。90年代的中国,网络才刚刚兴起,之前,阅读新闻都是必须通过自己购买报纸或杂志,或者是去图书馆翻阅。

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天天和电脑、手机移动终端等网络电子设备打交道的读者用户群而言,阅读新闻的时间主要分布在三大类时段上:首先,工作忙碌之余,用电脑终端阅读;其次,闲暇无聊,等人等车的时段,用看新闻、聊天或玩游戏等方式,通过手持移动设备,主要是手机来获取信息;再次,在家时段,加班不加班,用户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均可实现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通过网络,用户已经可以在三大不同时段,很方便地获取到庞大的、多途径的信息,又有多少人愿意去购买一本一本印刷版的、消息相对滞后的新闻类杂志来看呢?如果说到《新闻周刊》的报道深度,读者用户早已经习惯了网络的“八面来风”,“意见领袖”早已无法一统天下。

回想早很多年前,我经常会在街头巷尾的报刊亭买一些诸如读者、青年文摘、**日报或者优家画报之类的来看,这个纯粹是自己的个人爱好——逛街累了,坐下来,翻翻自己心仪的杂志,周围熙熙攘攘,自己却沉浸杂志美文中,真是一大享受!现在,我可能很少购买了,因为手机已经实现了上网,关注什么新闻、什么八卦或什么商品,想起来就随手一搜,很多信息就有了。于是乎,担心起国内这些杂志的命运起来。不过我可能暂时还有点杞人忧天,因为很多人的手机还上不了网呢。。。。。。手机上不了网的用户规模又是以亿来计。而对于国内外纸质杂志来说,网络的冲击,使他们失去了很多用户群体,于是乎,他们的广告主们纷纷倒戈投向了网络等新兴媒体,杂志失去了用户和广告商,打击无疑是致命的。即使不舍,也无可奈何!

所以我感叹并赞同《新闻周刊》自己所言:“有时候,改变未必是好事,但却是不得已。走过两年喧嚣的旅程,他们最终决定逃离印刷领域并跨入数字媒体化时代。”数字媒体化时代,不能阻挡,也许只能这样赶紧适应吧!希望《环球新闻周刊》好运!

当然,这样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对于图书馆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纸质杂志或将有一天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这一块必将出现较大调整;其二,图书馆在数字媒体化时代必须有危机感,也必须看清用户的变化与需求(杂志阅读手机可以取代,但是学术性研究从目前这个阶段来看,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印刷版图书被全部数字化并被数字化阅读,还需假以漫长时日),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

相关新闻报道,见南方日报:《新闻周刊》发行最后一期纸质版

昨日(2012年12月31日),美国著名时事刊物《新闻周刊》发布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封面,这意味着,该刊为期80年的纸质发行史就此终结。明年1月,《新闻周刊》的电子版《环球新闻周刊》将出现在读者的ipad、kindle或iphone上。

该刊姊妹网站The Daily Beast上,《新闻周刊》——野兽新闻公司创始人兼总编蒂娜·布朗(Tina Brown)撰文表示,结束纸质版的发行是个艰难时刻,但他们必须让赋予这本杂志灵魂的新闻报道延续下去,并且拥抱全数字时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肖永亮则认为,纸媒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找到新的增长方式。

昨日发布的《新闻周刊》的封面采用了一张黑白老照片,为纽约新闻周刊大厦旧址。该杂志已于1994年搬离这座大厦。封面上醒目的大字告诉读者:这是“最后一期印刷版”。蒂娜·布朗为了最后一期印刷版,特地邀请了部分资深编辑和撰稿人出马。

该刊以《走向新征程》为标题的社论如此写道“有时候,改变未必是好事,但却是不得已。走过两年喧嚣的旅程,他们最终决定逃离印刷领域并跨入数字媒体化时代。”2010年《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价格被传媒大亨西德尼·哈曼收购,希望借此实现重振。不过一系列不利因素摧毁了重振之梦,比如高昂的印刷和发行成本,缺乏发行规模,读者阅读新闻的方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展江昨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此消息不感到突然。当前全世界的纸质媒体有衰落的态势,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对这种态势嗅觉很敏感。

肖永亮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The Daily的教训来看,任何时候,在没有找到合适切入点、没有改变市场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前提下就贸然进行类似实验,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很大。”2010年,被美国新闻集团掌门人默多克视为至宝的首份iPad电子报——The Daily问世。今年12月15日,发行最后一期。

那么,对于即将开启全数字化进程的《新闻周刊》来说,转型前景是否乐观?肖永亮认为,《新闻周刊》若完全当做一种商业模式来运作,也很容易碰钉子。“事实上,容易转型的往往是小企业。”肖永亮解释说,受“长尾理论”的影响,老牌媒体一转型就是大动作,“这么大的集团,很多业务都有硬性指标,在这些指标下,若没有仔细分析微观因素,没有做好软着陆准备,就可能有很大影响。”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9951860101i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