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的演讲(三)
2013/3/27 点击数:677
[作者] 老树根新生涯
[单位] 老树根新生涯
[摘要] 本篇其实与前些时候写的同名博文(一、二)没有上下文关系,只是我想到了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也和演讲有关,所以就有了这个之三。
本篇其实与前些时候写的同名博文(一、二)没有上下文关系,只是我想到了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也和演讲有关,所以就有了这个之三。
原文题为“我在上图宣讲信息化”,发表于上海图书馆编:《我与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138-41页,2002年7月,现在来看其中也有一些“官话”,但为了保持原样,不做任何修改。不过文章最后提到“我相信再过五六年,今天我们拥有的也会变成‘小儿科’”倒确实不错,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所有的人都难以预料的。
【全文如下】
因为从事的业务管理工作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同时又因是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我在各种场合多次做过宣讲,为发展信息化摇旗呐喊,其时间、地点和对象肯定是记不全了。但是我不会忘记1996年在上海图书馆的那次宣讲,这不仅是我在上海图书馆第一次讲信息化,而且在上图创造了几个第一次的记录,现在回想起来,还小有几分自豪。
1995年10月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大家一起竭尽全力投身于新馆建设。为了实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目标,党委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给干部职工做培训报告。轮到我时,我结合自己的分管业务,出了个信息化的题目。
市委市府领导对新馆建设提出了高要求,在信息基础结构上要达到较高水平。对于建设一个现代化新上图来说信息化无疑是个关键因素,要做好这个工作,不仅要找到好的解决方案,装备达到先进水平的电脑,配上符合现代化服务要求的软件,更重要的是要让信息化的主体:馆所的干部职工认识信息化、了解信息化,积极地投身信息化,它的起步建设才可能成功。其实,信息化对分管此项业务的我同样是一个新课题。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是如此之快,我在大学里学到的电脑知识,例如打穿孔纸带编程序之类,早已成为古董,在情报所工作时接触也不多,现在要面对数千万元投资的信息化建设,只有象海面吸水那样拼命学习。我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是一个管理者,而不是技术专家,我应该做的是依靠领导和专业人员,看清发展方向,识别上图究竟需要什么,判断该怎样做才能实现,然后就是找到合适的人来做。
也许我就是比大家早一步经历从不懂到入门,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听过专家、厂商和领导的各种报告,对怎样的说法可以让非专业人员收获最大多少有些感性认识。所以我在准备那场报告时,决心不仅象一般报告那样只是讲讲,还要求自己出几个“招”:一是不仅要对听众讲因特网,还要让大家亲眼看到因特网的神妙;二是不光讲美国如何如何,未来如何如何,还要用今天自己工作中的例子来说明信息化的好处;其三,讲课本身的方法手段也要尽量采用现代信息手段。
1996年的某天(遗憾的是确切的日期已不可考),我的信息化报告会在上图老馆(现上海美术馆)的会议室开始了。部分中层以上干部和高研人员参加了会议。大家来到会场首先就感到台前多了一些噜噜嗦嗦的东西:正对面竖起了一块活动式的屏幕,再过来是一个桌子,放了一台反射式薄膜投影仪,这在原上海科技情报所已经不新鲜了,但是这次不同往常,投影仪上放了一块液晶板,接通了我的康伯手提电脑,原来今天要用的不是薄膜,而是电脑投影,拖在地上团作乱麻的电源线分别通到投影仪、液晶板和手提电脑,还接上了电话线。在我的记忆中这可能是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第一次采用投影文件来做报告,但是由于现在大家熟悉的小型电脑投影仪还没有普遍商品化,只好将就着用一种过渡产品,让电脑信号输出到透明的液晶板上,再通过反射投影打到屏幕上。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董美娣女士,当时她在电脑中心工作,这个主意是她帮我出的,液晶板也是她借来的。她还为我做了一个演示文件的初稿,通过修改这份原稿,我总算学会了做演示文件的起码知识(这个演示文件我至今还保存着)。可惜的是董美娣几年前离开我们单位,目前她已经是上海滩上知名的网络专家。
我想方设法要用电脑投影不只是要播放演示文件,更是要让大家亲眼看到因特网的精彩。1989-90年我在欧洲学习时已经开始用到了电子邮件,那时因特网还没有开放,我至今不知道那个邮件系统接的是什么网络。1994年我国接入了因特网,或叫国际互联网,同年上海科技情报所经由中情所也进入了这个信息的海洋,我作为中国早期的“网民”之一,很想和大家共同体验这个崭新的世界。那天报告的题目为“信息技术与现代图书情报事业”,分成“已来到我们身边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图书情报事业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图书情报从业人员的影响”和“我们怎样迎接挑战:近期的一些工作打算”四个部分。
在主要内容讲完后,我通过电话拨号接通了接入服务商,打开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网页。那个时候虽然因特网已经不再神秘,但是毕竟许多同志还没有机会亲自在网络上“冲浪”,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位现已退休的保卫处长当时一脸惊讶地问我:这真的是从美国来的吗?
那天讲的内容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我引用了1995年发表在《洛杉矶时报》杂志上一篇文章,里面把公共图书馆员归入“过了气的职业”,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电脑图书馆员[1]。那篇文章的观点后来被国内外图书馆界引用过多次,基本上是作为批判的“活靶子”。好在我那时加了个“一家之言”的眉批,才不至于落个“联带责任”。不过我至今仍然相信,讨论图书馆员是不是会消亡其实并不重要,类似这篇文章的那些显然是偏激的话,对我们来说还是值得一听的。现在回想起来有意思的还有一点,是介绍因特网的好处时用了我们自己的例子。我们那时正好在和图书馆集成管理软件厂商谈判技术合同,文本加附件有三四百页,软件公司在国内没有办事处,修改稿的讨论主要依靠通讯手段。我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计算了大量文本用传真发送的成本,一次大约是数百元;而我们幸运地有了因特网,合同的电子版用ftp方式传送,如果不算初始投入和固定成本,每发一次的可变成本几乎可以不计,再加上电子版处理起来的方便,仅以这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因特网的巨大好处不仅毋庸置疑,而且就在身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参见表一。
传统方式:传真 网络方式:ftp
时间 至少半小时 2~3分钟
费用 每分钟26.25元*,必须支付787.5元以上 每分钟不到4角,实际上没有发生费用
文本 只能读,无法加工 可方便地进行中外文文字处理
故障 容易发生故障,一旦发生 会造成费用大增 会发生故障,一旦发生重发一次,费用增加不多
表一、“信息技术与现代图书情报事业”投影文件第5页
* 按照当时的费率,现在的国际传真费用大大下降了
那次报告会仅仅过去五年多,现在来看这些内容和“第一”简直是小儿科。用电子邮件满世界传送文件在上海图书馆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液晶板的电脑投影装置早已被淘汰,在上海图书馆2002年初的总结会上,会场装备有高质量的悬挂式投影仪,二十个处室和业务中心负责人个个拿出了制作精良的演示文件;在整个中国,最新统计网民已有三千多万,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也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我相信再过五六年,今天我们拥有的也会变成“小儿科”,但是 “青春无悔”,建设现代化图书馆事业的人们就是这样踩着这些稚嫩的脚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1] Gest, Emily. (1995). “Beyond 2000: The Jobs of the Past, the Jobs of the Future: A Short Time Trip Into the Next Millenium.” Los Angeles Times Magazine. 8/20/9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