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立人同仁的“每周一信”之14:为什么要参与发起

2013/5/6   点击数:1152

[作者] 立人乡村图书馆

[单位] 立人乡村图书馆

[摘要] 这一次的会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是,在心平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22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乡村图书馆支持平台”。这个平台将首先成为青少年阅读和乡村教育公益领域内同行彼此联络、相互支持的一个学习网络,然后努力成为支持更多人、更多社会力量进入这个领域的支持平台,尤其是要支持更多人“到自己的家乡去建一个图书馆”。

[关键词]  图书馆建设 研讨会 立人乡村图书馆



各位亲爱的同仁:

很抱歉,这封信迟到了一个星期之久。上周三和周四,我们在成都开了“第三届乡村图书馆建设及儿童阅读研讨会”,在这个会上听到许多非常有益的分享,建议大家抽时间看看张旭拍摄、剪辑、上传的视频(给张旭同学临时派的活儿,他做的又快又好),在优酷上有一个专辑(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9207996.html),对大家在分馆的工作会有各个方面的启发。

这一次的会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是,在心平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22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乡村图书馆支持平台”。这个平台将首先成为青少年阅读和乡村教育公益领域内同行彼此联络、相互支持的一个学习网络,然后努力成为支持更多人、更多社会力量进入这个领域的支持平台,尤其是要支持更多人“到自己的家乡去建一个图书馆”。

为了促成这个支持平台的成立,我们做出了不少的努力。我在大约一两年前就和心平基金会的秘书长伍松交流过这个想法,他当时就表示了肯定和支持,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的限制,我们没有能够开始做起来。今年年初,我鼓励书奇把这个责任担起来,他虽有顾虑,但是还是很积极的开始行动起来。借着参与筹备“第三届乡村图书馆建设及儿童阅读研讨会”的机会,书奇提前联系了十多家NGO同行,得到了大家的初步合作意向。在4月24日白天的会议过程中,伍松又推荐了多家机构给书奇,让他邀请共同作为发起机构。在当晚的筹备会议上,22家机构确认成为“乡村图书馆支持平台”的共同发起机构。当时,部分同行机构对这个平台的运行前景不太看好,因为任何事情要做起来,最为核心的是需要有理想有热情有行动力的人,而这个人还不知道在哪里。我跟同行们说,立人对此已有准备,我们在人力资源其实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还是抽出一个全职员工(就是书奇)来专门负责这个平台的筹备工作。一家基金会的代表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成立这样一个支持平台,鼓励更多人进入到这个领域,对于支持型的基金会来说很好理解,对于NGO组织来说,就不太好理解,这不是要让更多人来和你们“抢饭碗”吗?

这个问题在部分NGO同行那里获得了共鸣,我当时的解释可能也并没有完全打消朋友们的顾虑。或许各位立人同仁也会感觉有点奇怪,这本是一个行业性的问题,应该是基金会来做的,立人为什么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来推动这件事情。我这封信希望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为什么立人要参与发起“乡村图书馆支持平台”?

我在2012年12月31日所写的《2013,立人重新出发——兼作新年祝辞》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平台提升方面,我们将与心平基金会、百特教育、萤火公益等机构一起发起成立一个“乡村图书馆支持平台”,这个平台将尝试融合资金、图书、管理、志愿者人力等多种资源,帮助许多人到自己的家乡去建设图书馆、图书室、图书角、家庭书架,因地制宜地开展阅读活动,从阅读的窄门进入教育,帮助被应试教育捆绑的乡村青少年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成长机会。近几年来,有许多人联系过我,希望立人能够帮助他们为自己的家乡建设图书馆,由于立人本身的定位、操作方式以及资源能力所限,我们拒绝了绝大部分热心人士的请求。我们希望这个平台能够回应蓬勃的社会需求,在乡村图书馆建设方面起到综合推动的作用。

这段话里对上面的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很直接很重要的原因:有许多人想到自己的家乡做类似乡村图书馆这样的事情,但是不知道如何做,立人一家机构能力有限,希望联合多家机构一起来做支持。

这些年来,通过邮件、电话、短信、微博联系我,表达过和立人合作到自己家乡建设图书馆的愿望的各地朋友,应该不下100人。这些人当中确实有一部分是有资源、有能力、有意愿的,但是立人致力于建设的是“本地化、县域化、平台化、专业化”中小型图书馆,和许多人对乡村图书馆的理解有不小差异。他们可能更适合做图书室、图书角、活动书架、流动书箱而非带有较强文化教育功能的图书馆。这些人的热情十分可嘉,我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将热情转化为行动,在自己的家乡做一点实事。

我们为什么要从事公益事业?不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政府和市场暂时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希望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吗?立人图书馆想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从我的理解来看,主要是乡村教育的落后、乡村文化的衰败、乡村精神生活的荒芜和乡村公共生活的阙如,这其中主要针对的是乡村教育问题。

要解决乡村教育问题,何其难也!尤其是面对铜墙铁壁一般的现行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我们的行动空间非常小,能取得的效果十分微渺。即使有一千个一万个立人这样的机构,能做的事情也非常有限,更何况目前真正在乡村教育有效行动起来的NGO非常之少,即使乐观估计,总数也不超过300家,活跃者不超过100家。我们能够有效服务到的青少年人数,相对于乡村青少年总数而言,可能连5%都不到。在研讨会上,我的发言题目是“让乡村图书馆建设成为一种‘运动’”,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到这个领域里面来,才能让我们试图解决的社会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那么,为什么立人图书馆要去培养潜在竞争对手呢,难道立人不怕更多的同行来和立人“抢饭碗”吗?其实是不用怕的。即使仅仅从机构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并非是在切一个固定大小的蛋糕。以立人在浙江的合作分馆三门立光图书馆为例,立光图书馆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面,除物资捐助之外,共得到现金捐款40多万,这些钱70%以上来自三门籍支持者,他们捐款的主要动力是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建设,倘若没有立光图书馆,这些钱不会捐给立人,也不会捐给立人的NGO同行。在中国的大部分县域地区,都蕴藏着这样的“公益资源宝库”,有许多有理想也有行动力的人,也有很多可能被捐出来的钱,如果能够有好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这些资源就有可能被激活。熊培云曾经写过一本很好的书,叫做《重新发现社会》,这个社会的力量从来都藏之于民,民间社会一旦行动起来,许多看似无解的难题,很快就会得到摧枯拉朽式的解决。

一旦更多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入到青少年阅读和乡村教育这个领域,未来这个领域的生态也会发生变化。很多资源使用效率高的机构会从中脱颖而出,公益市场的竞争也将淘汰那些浪费社会资源的机构。立人只有做得更扎实,更专业,才能继续存在下去。这对于我们立人的各位同仁来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挑战,这个挑战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努力更新自己。

如果有一天,立人图书馆因为效率低下得不到捐款支持而消失在公益领域,我们肯定不会追悔当初发起乡村图书馆支持平台,引入了更多“竞争对手”;相反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我们曾经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也做了我们能做的!

古语云:毋临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绸缪。各位关心立人图书馆前途的同仁,今天立人能够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并非是因为我们做得多么好,而是因为做的人太少,真正有能力的人还没有“进场”,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就开始努力,迟早我们就会“混”不下去了!盼望我们一起努力,让立人这个机构可以为乡村青少年的成长,为乡村文化教育的革新做出一点贡献。

英强问安于成都

2013年5月5日

原文连接:http://www.xctsg.org/archives/4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