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2013年晏阳初图书馆自由创作大赛

2013/9/30   点击数:3666

[作者] 立人乡村图书馆

[单位] 立人乡村图书馆

[摘要] 用这篇文章来总结一下自由创作大赛的前半期工作吧。除了操作细节,我还想尝试回答自己一个疑问:自由的创作——怎样自由,何以创作?

[关键词]  自由创作 图书馆 阅读



用这篇文章来总结一下自由创作大赛的前半期工作吧。除了操作细节,我还想尝试回答自己一个疑问:自由的创作——怎样自由,何以创作?

回忆一下我们做过的具体工作吧。

这次由成都立人之友发起的“自由创作大赛”,事先准备好了资金来源、奖项和参考题目,也确定了评选、整理的人员等等,只需要我们在分馆具体操作。四馆除了在茶坝中学开展之外,还联系了周边乡的双胜中学、群乐中学一起参与。

首先我们编辑了两份文件:自由创作大赛策划书——给学校,谈合作、提具体的配合要求;详细的参赛启事——给学生,包括参考题目、奖项设置、参赛要求、起至时间、注意事项等等。是参赛的详细说明书。

策划书只需要注意三个点:我们要在学校里做什么;学校协助这次活动能得到什么,比如可以冠名来做为学校的活动(好功利,无奈);我们需要学校怎样具体的协助,比如时间、教室、利用广播展板的许可等等,在非图书馆驻点的学校还需要确定具体负责的老师。在跟学校具体交流的时候这三点也是最主要的内容。

重要的是参赛启事。

这次的启事写得太中规中矩:一参赛方式二奖项设置三参考题目四注意事项… …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强调摆脱束缚不要考虑你的作文成绩,同学们还是很难感受到这种“自由”的氛围。想来这是一大失误。可以试着用一种轻松的口吻、活跃些的排版格式。(看过志翔图书馆的启事不禁要赞一个,详见企业邮箱)

“参赛题目”是否需要?虽然是自由创作大赛,启事中的“题目”可以只作为参考题目,但我认为还是需要的,新奇的题目设计事实上也可以营造一种与寻常“作文比赛”不同的格调。

具体宣传阶段,我们在茶坝中学尝试了三种方式:

进班宣讲。最开始是图书馆利用课前或者是刚下课的时间在初中班级向大家告知这件事,请大家关注图书馆的宣传栏,说到“成都两日游”大奖的时候同学们很激动。

图书馆张贴乐海报、启事。观者数量有限,询问者了了。

后来请校方协调了一个课间操的时间,把初中的同学召集在操场上,由图书馆向大家再一次宣传这个活动,并且印制了十几分宣传单和征稿启事,给每个班发一份,还有每个班长一张报名登记表,登记想要参与的同学具体信息。 这一次的效果稍好一些,但总共报名人数也不过30。(如果要达到比较可观的参与人数,最有效的方式是每个班的班主任“推荐”同学来参赛。最初我们是想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因为前期的宣传工作缺少创意,如果想要同学们参加似乎也只能使用这种没创意的方式了。)

对于非图书馆驻点的学校,在电话联系确定合作意向之后,两份文件发给负责的老师具体操作。但这种效果很不理想。毕竟负责执行的老师跟我们理念有太多不一致,在宣传、执行中往往无法很好的跟学生解释“自由”与“创作”,在阅读另外两所中学的稿件时很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参赛更像是完成一项任务。如果有精力,跟这样的学校商议好事件和场地,进行集中创作是比较好的选择。

安排一个统一时间集中创作:安排集中的时间和场地似乎本身不太“自由”,但是考虑到除了所谓“仪式感”能更引起学生的重视之外,安排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也有助于参赛者能够完成参赛任务。如果条件允许,还有机会在集中创作现场营造一种“自由不拘束”“大胆创作”的氛围,毕竟在被学校安排满档的时间里多数同学还是很难主动寻找“自由”的感觉。

这次宣讲中还发现一个问题,我们无论是在征稿启事还是在口头宣传中都只告诉同学作品征集的最后截止时间,出现的现象就是没有人提前交作品,几乎都在“集中创作”时间或者是截止时间附近。感觉初中的同学们还没有很强的自我管理时间的概念,如果安排两个时间点,比如:一个报名截止时间,另外一个作品收集截止时间会保险些。

另外,宣讲中有必要做“请别抄袭”的提醒。没有事先的说明和规定,初中生往往难以意识到抄袭带来后果的严重性。

接着是收到稿件以后的初审,将稿件分为三类——淘汰、保留、精彩。我们在稿件上作了标记,但是通识的标记总担心会影响后面评为审阅时候的印象,考虑可以用“密码”。

现在总结一下自己两个困惑的问题:

首先想说说我看到的现象:问过几个来图书馆的同学,奖品这么诱人,你怎么不参加呢?他们给我的理由是“我作文水平不行”… …还有双胜中学集中创作的现场,黑板上的大标题也是协办老师写的“作文大赛”——理由是字太多,写不开“自由创作”… …再看看学生们的作品,还是有不少规规矩矩循着范本作文写些自己有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写的文字。

“自由创作”,如何让参赛者感受到“自由”?

同学们习惯了被安排被规定,已经有一种逆来顺受的心态。忽然有一次“放开”,“自由”,他们反而感觉到无所适从。需要我们在具体操作中给他们一些新的直观感受,用异于寻常的展示方式告诉同学们我们这次是不一样的,不必顾虑。这种展示需要在活动组织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来,比如不同寻常的参赛启事,新鲜奇特的宣讲活动。

自由创作,重视没有被拘束的“创造力”。这次大赛的期望之一是鼓励学生抛开传统应试作文的要求。传统作文要求我们什么——格式、主题思想等等要符合所谓“规范”,然后需要绞尽脑汁写出可以得到高分的“亮点”。回想我们中学时候的经历,本身的阅读量有限,内心没有沉淀,也很少思索,所以往往为了迎合这些“规范”生硬地搬套一些“固定套路”、“模式”来达到高分的目的。

或许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同学们本身就已经有丰富的阅读积淀,于是看到“自由创作”的启示,灵感从四面八方涌来,抓住其中一两点,便可以畅快吐露,稍加修饰整理,就能够成为精彩作品。事实是多数同学没有这样的积淀,却又急迫的想达到效果,于是变形成了一堆堆空洞虚伪的文字,再到后来习惯了这种空洞虚伪的表达,一下笔竟不习惯写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了,又到后来或许更严重——根本不知道自己心里的想法是什么,或者干脆不想。

而一场“自由创作大赛”目前或许只能做第一步:鼓励“自由表达”——无论是否有充实的内容和深刻的思索,或者精巧的设计,令人惊异的想象,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丢掉“我要得高分”的枷锁。真实的感受、表达自己更珍贵,是别人的评价永远不能比的。

另外,自由创作大赛可不可以引起一场“阅读热”?

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功利。会让人联想到为了拿到大奖而阅读很多书籍从而写出更好的作品。 我们知道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累是能够孕育思想、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如果把这两个颠倒顺序似乎就变了味道。我想就寄希望于在阅读中他们总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吧。又或许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一些,或许能有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让参赛的人意识到,之前之所以只能生硬得模仿一些套路,是因为书读得太少了,根本没有人可储备可以让我们自由而精彩得表达。在参考题目得设计上或者比赛结束之后得工作中可以下些功夫?

原文连接:http://www.xctsg.org/archives/4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