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捐书,图书馆要做好细节
2011/10/3 点击数:499
[作者] 杞人妄思
[单位] 杞人妄思
[摘要] 家里的藏书放不下了,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再带上自己心爱的图书了,怎么办?卖掉,物美价廉,伤不起,太可惜;送人,往往又不能;剩下的一个不二办法就是把它捐给图书馆吧。我想这是大多数爱书的人常有的思维形态。在笔者工作中,就接待过多位上门主动捐书的读者。就让我感动的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把书让服务台上一搁,说句“把这些书捐给图书馆吧”,就匆匆离去,“请登个记吧”“不用了,我要离开这个城市了”。。。。。一切都发生在瞬间,留下的是他们对书的热爱,对图书馆的信任。图书馆在读者的心里,是书的圣地,是书最理想的归宿。
家里的藏书放不下了,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再带上自己心爱的图书了,怎么办?卖掉,物美价廉,伤不起,太可惜;送人,往往又不能;剩下的一个不二办法就是把它捐给图书馆吧。我想这是大多数爱书的人常有的思维形态。在笔者工作中,就接待过多位上门主动捐书的读者。就让我感动的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把书让服务台上一搁,说句“把这些书捐给图书馆吧”,就匆匆离去,“请登个记吧”“不用了,我要离开这个城市了”。。。。。一切都发生在瞬间,留下的是他们对书的热爱,对图书馆的信任。图书馆在读者的心里,是书的圣地,是书最理想的归宿。
的确,现在很多图书馆都把“捐书,赠书”视作扩充馆藏的一种来源,给与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很多图书馆都设有捐书渠道,或在自家网站设有“图书捐赠”栏;或用海报的形式劝读者捐赠;或者设置专门的捐书箱,放在显目的位置,这些举措说明图书馆看到了读者的捐书和赠书对于图书馆的重要性。有的地方,主管图书馆的文化部门还专门出台规章,要求对捐书的行为给予奖励。图书馆如能收到“量捐”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如能收到名人名家的图书捐赠更是足以引以为豪,北大信息管理系,致力推动图书馆发展的王子舟教授更是主持了 “中国捐书榜”的专门网站,号召举网友之力,捐天下之书。从这些图书馆界的规章和图林人士的举措上可见是对捐书很重视的,但是不是等于实质上各个图书馆都处理好了读者给图书馆的捐赠图书?对捐书者、读者用户有了一个满意的交待?
最近有位深谙捐书苦辣的学者专门在教授高知聚居的《科学网》上撰文,《请别把你的图书捐给图书馆》。这是位从中国走出的美国的学者,以自己和前辈帮助国内某高校建立国外图书资料专室,苦心经营最后不了了之的实例写下此文的。虽然事情是特殊,但是作者对图书馆对待捐书的分析却是入木三分。作者指出:图书馆的文献收藏遵循自己一套的规则,不是见着文献都收,意外的捐赠给图书馆文献编目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图书馆不乐意;其次,读者捐赠的书内容陈旧,版次过时,这对图书馆来说多是重复收藏,意义不大;再次,图书馆对捐赠书没有特别的热情,没有专人管理赠书(专对批量捐赠的书),造成赠书的流失。
平心而论,这位学者所言非虚,确实道出了当前某些图书馆对于捐赠图书的态度,热情高于管理,重于收集疏于利用。一般而言,图书馆收到的捐赠书籍都会汇集到图书馆的编目部门,这里的工作人员负责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给每本书编目,贴好编目标签,然后才能上架供读者阅读浏览。这个过程是图书馆组织文献,把千千万万无序的图书文献组成有机整体的必要手段。这道工序对读者来说是陌生的,可是对于图书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道程序,图书馆的千万本书将变得杂乱无章,图书馆也变成了一团混乱书籍资料的坟场——大家都没法有目的有序的查找自己需要的图书。这就是图书馆与家庭藏书,书店陈列图书不同的地方。图书馆不仅要收集图书文献资料,而且要对文献整序使之成为系统有机的整体。整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按“中图法”对图书文献进行编目,编目的过程会对图书资料进行选择甄别。一般而言,馆藏中已有多本或近乎“剔旧”的文献,被判定收藏意义不大的文献是很难进入编目程序的。如此,一些读者热心捐赠的图书,就静静躺在角落里,最后也就不知所踪了。
一些细心的读者发现自己捐赠的书没有如自己预料的出现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慢慢的就对图书馆产生了怀疑,降低了捐书的热情。图书馆没有专门应对这些捐赠文献妥善入藏的办法,又不能劝大家不要捐书或者劝捐图书馆愿意收藏的书,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不能让读者寒心,另一方面确实因为捐赠的书不符合馆藏需要而不能妥善处理。其实图书馆也未必没有其它的办法,比如,现在有较多的图书馆都设置了图书漂流区,用来传播源自西方的图书漂流理念。这个区域主要是放置读者自己愿意与人共享的私人藏书,但是目前推广的并不是很好,报纸上曾经报道广州市民面对图书漂流,发出“你骗谁”的质疑,那么把读者捐赠却又不能入藏的图书送入图书漂流区,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让这些书了了主人的心愿,可以让他人阅读,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推广了图书馆漂流的理念,传播了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文化。当然专家学者们如能就此讨论一番,各献妙计,则更可能为图书馆解决这个捐赠与馆藏的矛盾。
对于捐赠者的回应,现在图书馆多采用“芳名册”给予公示或者“享受某些服务特别权利”,比如借书的册数比普通读者多、借阅时间比常规时间长等等。这些其实不是对图书捐赠者较好的回应交待,因为既然是捐书,捐赠者也不是冲着什么回报来的,上不上芳名册、享不享受这些特别待遇,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关心捐赠的图书最后到哪里去了;受捐赠的图书馆对于捐书行为态是什么样的态度;最关心的是自己捐赠给图书馆的书,是否继续发挥作用,是否可以让更多的人借阅。我想这可能是在当今诚信受损的世风下,每一个捐赠者面对每一次捐赠行为最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图书馆从这两个方面回应就是对捐赠者最好的告慰。可以选择过春节时,以一封贺卡的形式给每一位捐赠者感谢、问候、汇报捐赠书的归宿,这会温暖每一位捐书者的心,是给捐书行为最好的肯定和宣传。
图林学术界对图书馆捐赠图书的管理和利用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研究撰写的理论文章每年都有发表,但是惜乎在现在的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捐书还未能形成一种“现象”,以至图书馆对捐书及其管理,开发利用等环节还处在自发未展的阶段。其实对于读者要求图书馆服务多样性,加强互动性的今天,图书馆是可以利用捐书为契机,大力宣扬公益文化,呼吁社会各界对图书馆发展的给予关注和支持。
也许读者捐赠给图书馆的书不是最优最好的,但是读者热爱图书,信任图书馆的心却是不容怀疑的,他们认为图书馆就是书的归宿,是爱书人、爱阅读人的家园。所以图书馆做好捐书的细节,善待好读者的每一本捐赠书,是对热爱和关心图书馆的用户最好的回应。这也是图书馆服务读者的别样的一种方式。
注:原文发表于图书馆报,发表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