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能否离“家门口”近点?

2012/8/10   点击数:968

[作者] 杞人妄思

[单位] 杞人妄思

[摘要] 目前,图书馆位置的偏远、交通的不便是造成读者减少利用图书馆的原因之一。笔者爱逛图书馆,留心这个问题有些时日。无论是外出旅游,还是出差,都会留心各个城市的图书馆,希望有交通之便,能去感受当地的书香之气。但很多时候,只能失望地留下缺憾———很多城市去图书馆(特别是图书馆新馆)的交通不便,图书馆总是离市中心较远。后来笔者专门收集了一些大中城市的地图(包括网络电子地图和纸质地图),发现大中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有个共性———离主城区较远。看图林圈一些研究者的调查,发现与自己的直观感觉相吻合,即:公共图书馆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

[关键词]  图书馆 读者 服务



目前,图书馆位置的偏远、交通的不便是造成读者减少利用图书馆的原因之一。笔者爱逛图书馆,留心这个问题有些时日。无论是外出旅游,还是出差,都会留心各个城市的图书馆,希望有交通之便,能去感受当地的书香之气。但很多时候,只能失望地留下缺憾———很多城市去图书馆(特别是图书馆新馆)的交通不便,图书馆总是离市中心较远。后来笔者专门收集了一些大中城市的地图(包括网络电子地图和纸质地图),发现大中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有个共性———离主城区较远。看图林圈一些研究者的调查,发现与自己的直观感觉相吻合,即:公共图书馆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

图书馆怎么才能离“家门口”近点?这里的近是指物理意义上的近,路程的近。显然,在当前的城市图书馆建设规划中,这很大程度上是种奢望。由于城市空间布局、市政建设规划等诸多非图书馆方可控的因素,图书馆新馆一般位于城市新城的郊区,用百姓的话说属“鸟不生蛋的地方”。

交通的不便会带来读者到馆的不便、减少图书馆的人气、降低用户使用图书馆的兴趣、影响图书馆的“绩效”,甚至会波及图书馆申请政府拨款的额度。不仅如此,近几年多个城市兴起的城市图书馆联盟,号召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结果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交通因素的制约。高校多建在城市的郊区,高校图书馆自然离一般市民家有较远的距离,加上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读者被交通之苦、耗时之苦逼得降低了去图书馆的频率、使用图书馆的兴趣。

图书馆是不是就在物理距离上无所作为了呢?未必。因为另外一种便利、随处可触及、造价低廉且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设施足可以给图书馆以启发———邮政报刊亭。邮政报刊亭的面积一般在5个平方米,高2米,仅供容纳两人进出,但可以提供百来种报刊的零售,为市民提供商业性的文化服务,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这种小亭子小巧玲珑,却文化服务功能齐全,在城市社区、街道、马路边随处可见,独自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线。新华网不久前曾刊文: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邮政报刊亭3万个。在上海、在北京、在厦门、在杭州、在苏州,邮政报刊亭已经融入社会、融入民生,成为一道城市文明的风景线。而《华西都市报》对四川省的邮政报刊亭进行调查后刊文认为,“(邮政报刊亭)已从过去单一的报刊销售平台升级为党报党刊等主流报刊的展示销售平台、地方政府发布公众信息的有效载体、便民利民的文化消费集散点和城市街头漂亮的文化名片。”

虽然媒体对邮政报刊亭的文化服务功能有充分肯定,但是在图书馆界,还没有人把这种貌不惊人的文化设施与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联系起来作专门的研究探讨,大概是由于它们体型微小,坐落街头巷尾,如枝在林,如水在河?但细心观察无处不在的它们,会发现其有着随市民聚集、流动的特点而设点布亭的特性,这正是针对市民文化阅读需求而服务的最直接体现。甚至细心作一番城市文化生态发展的梳理研究,可以发现邮政报刊亭与城市的文化发展相始终。这种自发形成、自然坐落的文化设施切实满足了居民对文化服务便利的需求,使他们随手、随时可以获取自己需要的文化服务。图书馆的外借服务完全可以借鉴报刊亭这种“化整为零,服务到家”的方式,送书到“家门口”,把图书馆借阅服务延伸到读者身边。比如,可参照报刊亭的布局,设置图书借阅亭,把借阅终端安在亭子里,安排人值守,利用网络的便利统一调配全市居民的借阅需求。

记得早在2000年,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邮政局等6部门曾经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要把报刊零售亭建设作为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规划,通盘考虑,有计划地在城市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兴建一批式样美观、相对稳定的报刊零售亭。”那么,作为图书馆主管部门的文化部是否可以与之联合发文,为图书馆便民借阅亭在城市的布点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甚至可以研究考虑和报刊亭合一管理的机制,委托报刊亭进行读者借阅管理。依托成熟的报刊亭文化服务网络,配上造价低廉的借阅亭,完全可以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图书馆服务。当然,具体的操作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但至少这提供了一种出路上的可能。

再者,我们看到即使在公共文化服务比较薄弱的农村,也有村民自发办起图书馆(室),利用自己的房子作为馆舍,自己筹集资金、募集图书为村民提供服务。其实,在繁华的都市也不乏这样的民间图书馆,只是它们大多被市井的喧嚣繁华所遮盖,少有人识。《图书馆报》曾辟专栏连续报道过这种隐身于都市的民间图书馆,各地报纸也时常有对这些公益图书馆的报道。但总体来说,由于这些公益图书馆力量薄弱、布局分散,未能被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但是,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图书馆的便民性、亲民性。由于贴近社区开办,它们有着不可比拟的便民性,更由于其多凭一己之力办公益,而有着不可比拟的感人性。图书馆应该发掘和培植这种民间图书馆,与它们合作,或者给与一定的资金援助,或者提供图书等实物帮助,鼓励它们利用自身的优势融进辐射全市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已有学者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认为民间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很好的补充,公共图书馆和民间图书馆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当然,图书馆还可以与社区居委会、街道办等多种机构合作,借助各自的资源优势,由图书馆提供图书,社区提供场馆并进行管理,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繁荣国家的文化建设。

总之,无论是邮政报刊亭给与图书馆的启示也好,还是和民间图书馆合作的设想也罢,图书馆还是有多种可能可以克服当前馆舍偏远、交通不便的劣势,找到一个更便利、更亲近读者的服务方式,以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城市图书馆就可以开设在社区边、“家门口”。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b5aa0a010166b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