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小疑惑

2013/5/28   点击数:3216

[作者] 龚明德

[单位] 龚明德

[摘要] 前周在北京,听谢泳老师几次给我郑重推荐杨奎松新出的《忍不住的“关怀”》一书,回成都后立即购买了一册。花了周末和周日两天时间一气读完,确实是一本好书。杨先生关于张东荪的论说,显然比戴晴两年前的那本《在如来佛掌中》,要更扎实和深入。关于王芸生和潘光旦的论述,也予人很多启发。杨先生对于新的档案材料的使用,是本书方法上的重要特点。这比以往研究仅靠一些大路货材料和家属的论说来做论据,要更为客观,也更贴合历史原貌。这本书的价值,我想肯定很快会有人写书评,正式评论。我这里只说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关于编辑方面的两点小疑惑。

[关键词]  档案 材料 阅读



星期二 .

宏亮按:前周在北京,听谢泳老师几次给我郑重推荐杨奎松新出的《忍不住的“关怀”》一书,回成都后立即购买了一册。花了周末和周日两天时间一气读完,确实是一本好书。杨先生关于张东荪的论说,显然比戴晴两年前的那本《在如来佛掌中》,要更扎实和深入。关于王芸生和潘光旦的论述,也予人很多启发。杨先生对于新的档案材料的使用,是本书方法上的重要特点。这比以往研究仅靠一些大路货材料和家属的论说来做论据,要更为客观,也更贴合历史原貌。这本书的价值,我想肯定很快会有人写书评,正式评论。我这里只说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关于编辑方面的两点小疑惑。

一是本书第40页第三行“向美国原驻华大使司徒雷注销卖情报的情况”;第57页倒数第五行“油印快报把他检讨全文注销来”;第142页第九行“王芸生政治历史罪恶的黑板报竟然没有能够注销来”。这几句话很费解,我仔细看过,觉得都是把“登出”二字误录入成了“注销”。或者是编辑最后不适当的文本替换所致。

二是本书关于王芸生的部分,有不下一百处提到《大公报》的一位党组书记,这个人并非什么大人物,但在本书论述中,不管是正文还是注释,此人全被以XXX代替。我稍微查阅了一些有关材料,就找出这个人的真实姓名是“孟秋江”。我实在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不能点名,而要以XXX代替。这或许也是编辑不恰当处理的结果。因为本书实在没有理由对于这个不太重要的人物采取这种处理方式。 2013.5.28

原文连接: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06048&PostID=51049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