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总分馆的几个建议

2013/9/4   点击数:3353

[作者] 沧浪水

[单位] 沧浪水的博客

[摘要] 体制问题是全国性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相比并无优势可言。对于按行政区划由各级人民政府承担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责任,看似符合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但事实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建立在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颁布在后,形成了对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体制壁垒,使得各地总分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都只能在体制框架下寻找变通途径,名为创新,其实是无奈之举。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 馆舍



问:您说“没有示范区创建活动,依靠图书馆本身可能永远无法打破体制壁垒”,推进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东部地区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积极主动性上,可能比中西部地区都要具有优势,那么在您看来,中西部地区要结合本地情况要建设高效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应该如何推进?

答:体制问题是全国性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相比并无优势可言。对于按行政区划由各级人民政府承担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责任,看似符合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但事实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建立在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颁布在后,形成了对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体制壁垒,使得各地总分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都只能在体制框架下寻找变通途径,名为创新,其实是无奈之举。由于行政体制、财政体制不太可能因公共图书馆的要求而改变,所以创建示范区、特别是制度设计研究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突破原有体制的机遇。但即使如此,仍有许多示范区创建地区并没有在突破体制上有所建树,这说明,面对强大的体制壁垒,突破本来就不容易,何况还有观念、习惯和人的惰性问题。总分馆是一种低成本的做法,按理越是经济欠发达,对服务成本越应该“斤斤计较”,越应当以总分馆模式来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否在分馆的建设标准上可以低一点?其实,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早就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建设和运行投入上存在“临界点”的观点,低于临界点的投入都是无效投入,是资源浪费。但中西部确实可能存在财政能力偏低的情况,所以,我认为可以在覆盖程度上稍微降低一些标准,如东部一所分馆的覆盖人群是三万人,则中西部可以是四万人甚至五万人,但对于馆舍面积、设施条件、资源建设、专业人员、服务标准等不能下降,否则就无法吸引市民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建成的图书馆就会成摆设。有些人存有“图书馆无人利用”、“市民不需要图书馆”的误区正是由此产生,殊不知投入低于临界点的图书馆如同是没有加油而开不动的公交车,怎么会有乘客呢?苏州图书馆今年1到7月份到馆读者449.1万人次,其中56个分馆的到馆读者是292万人次,占65%,分馆的服务效益已经超过了总馆,如果再综合考虑分馆投入更少的情况,分馆的效益还会更高。在哈尔滨调研总分馆时,他们的社区分馆读者就不少;今年在重庆渝中区验收时,看到他们的分馆也很火爆;在网上看到陕西铜川等都在建设各自的总分馆。这都说明总分馆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

中西部地区建设总分馆似乎存在着比东部更多“结合实际”的理由,但总分馆可实现经济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确实必须遵重一些客观规律,因此提这样一些建议:一是事先开展调研,制订一个科学的总分馆建设规划,包括分馆设施布局规划;二是需要政府主导,建设主体应该是县级或县级以上政府。三是如果县级政府独立承担在财力上有困难,则其上级政府(地市级或者省级政府)应该提供财政补贴,建立联合建设主体。四是要实现总分馆的统一管理,总馆对分馆不能是业务指导,必须实现完全掌控、有效指挥,总分馆能够能够统一资源建设、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开展活动,分馆提供的服务质量要与总馆基本一致,并严格按公示时间开放;五是总馆要将阅读推广等各种读者活动延伸到分馆,分馆通过开展读者活动进行宣传推介,尽快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六是在分馆建设上,一定要有一定的面积用于少儿阅览,苏州的做法是分馆面积的四分之一;七是在对读者的进馆规范上,分馆要比总馆有更加宽松的制度,如允许读者带茶水和有色饮料,允许读者利用分馆开展社交,青少年读者可以利用分馆做回家作业,等等。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7a04f0101ef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