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与我》第二辑(吴建中)上海世博会的成功有赖于广泛的公众参与
2025/4/27 点击数:12
[作者] 建中读书
[摘要] 进入21世纪,国际展览局开始更加重视市民参与,并将它融入世博体系的重要一环。正如国际展览局秘书长科肯切斯在《世博会、市民和社会资本》(Expos,citizens and social capital)一书中所说,市民参与不仅要体现在申办环节和筹博办博中,而且要形成可供参考的世博经验。上海世博会在吸取前几届世博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实践,锐意创新,在公众参与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进入21世纪,国际展览局开始更加重视市民参与,并将它融入世博体系的重要一环。正如国际展览局秘书长科肯切斯在《世博会、市民和社会资本》(Expos,citizens and social capital)一书中所说,市民参与不仅要体现在申办环节和筹博办博中,而且要形成可供参考的世博经验。上海世博会在吸取前几届世博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实践,锐意创新,在公众参与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本文从宣传推广、内外互动和知识分享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探讨上海世博会在提升知晓度、增强参与度和激发创造力方面的成功实践。
一、宣传推广——提升知晓度
2007年8月5日,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0天时,上海世博事务局在上海图书馆成立上海世博会宣讲团,成员由吴志强、李光明、陈燮君、郑时龄、黄耀诚以及上海图书馆张伟和我共7人组成。上海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在成立仪式上发表致辞,时任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出席仪式并发表主题演讲。洛塞泰斯表示,世博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突出。一届世博会,没有民众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没有民众的投入和参与也是不能成功的。
后来宣讲团开始在全国巡展,在上海世博会举办前两年多时间里,我与世博局团队一起到黑龙江、内蒙古、重庆、江西、河北、海南、广东以及澳门等地参加展示宣传活动,讲座是其中的一环,主要由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承办,因此大部分巡讲活动都是在各省市图书馆举办的,也有部分在大学举行。为了让广大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参与世博,我不仅要阐明一百五十多年世博会的历史,而且要将上海世博会的特点和内容凸显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我用进步、创新和交流三个关键词作为核心价值主线贯穿于整个世博会历史之中,同时用展览、论坛与活动三个板块将上海世博会的活动串联起来,达到了一定的宣讲效果。后来,我根据讲义内容汇集出版了《世博文化解读》一书。
二、内外互动——增强参与度
公众参与馆是2005年爱知世博会开始创设的,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上也继承了这个做法,与前两届相比,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的规模是最大的。接到建设公众参与馆的任务时已经离世博会开幕只有8个月不到的时间了。时间紧,任务重,当时紧急建立了三人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马春雷副部长领衔,我负责主题演绎和策展,尼冰处长担任总指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从主题策划到展馆布置一气呵成,公众参与馆成为启动最晚、入场较早的第一批展馆,为顺利试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届世博会的公众参与馆不仅规模最大,而且有更多创新,成为整个园区互动性最强的展馆,做到了馆内项目与馆外活动有机结合,同时延伸展示空间,在上海市若干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置分馆,形成一中心多基点的开放式布局。同时在活动项目设置上,通过“见证与记载”、“参与演绎精彩”、“承载梦想与期待”三部分,分别展现“昨天,你的参与,将世博带到了我们面前”、“今天,你的参与,将获得更多的知识、快乐和成长”、“明天,你的参与,将成就我们家园未来的美好”等内容。展馆还下设“世博印记”、“世博有我”、“精彩瞬间”、“海宝游历记”、“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秀·空间”、“博知苑”、“共筑美好家园”、“绘出‘心’生活”、“许愿树”、“寄语未来”11个项目。可以说,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为世博会市民参与树立了样板。
三、知识分享——激发创造力
据我所知,在世博机构设置中,主题演绎总策划师团队是应国际展览局要求而设立的,属于公众参与之一环,成员来自社会各界专家,主要承担咨询参考职责,后来由顾问团队所取代。我很幸运能成为其中一员。虽然,总策划师团队也好,顾问团队也好,一般都没有参与具体的工作,各个项目的计划和内容都是由世博局各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的,但我们都主动积极参与到各项计划和活动之中。就我个人而言,除了参加巡展宣讲、公众参与馆工作以外,我还参与了《上海宣言》和《上海手册》的起草和编撰工作。
我参与了《上海宣言》起草的整个过程。起初,《上海宣言》的内容板块突出六个分主题:信息、文化、科技、环境、城乡以及宜居,后来在即将发布的前一个月增加了一块,即包容性增长,这是全球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代表上海世博会精神遗产的宣言是不能把它遗漏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形成了四个起草团队,我也成为四位主执笔之一。我与上海图书馆陈超副馆长、研究室曾原主任作为上海图书馆团队提交了一个版本。后来,上海图书馆的版本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版本合并,再后来这一合并的版本又与同济大学的版本合并,形成了两个送审版本。最后按上海世博局的要求,与国际展览局、联合国经济社会部以及外交部的专家一起讨论了数次,将两个版本合并,完成了最后的起草工作。《上海宣言》对上海世博会做了高度概括:和谐的进步观。中国通过上海世博会向世界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发展是第一位的,但这种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是和谐、平衡、包容的,这种发展不是以牺牲自然和环境为代价的,也不是以牺牲大部分民众利益为代价的。
《上海宣言》中提到要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城市管理者,需要一本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教材。后来我又领衔上图团队参与《上海手册》的编写工作。我参与了该书的编撰并担任文化章节的主撰稿,副馆长陈超及杨勇斌、曾原、陈骞、叶晓芊等参与了文化章节的起草工作。《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第一版如期于2011年11月1日正式发布。该手册集结了各国著名城市应对城市化难题的52个成功案例,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第十章“大型活动与城市转型发展”,专门介绍了上海图书馆参与世博会的案例。
2011年11月8日,在浦东干部学院举行的《上海手册》中英文版本首发暨上海世博论坛上,我做了一个发言,强调了三点:一、《上海手册》是城市发展价值观的指南;二、《上海手册》是城市研究与参考的工具;三、《上海手册》是城市发展与实践的教材。后来在浦东干部学院举办了市长培训班,我担任了其中几场与文化有关的主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