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图书馆”的社区意义:探访江苏张家港市“永联村农家书屋”

2011/4/27   点击数:491

[作者] 秋禾话书

[单位] 秋禾话书

[摘要] 2011年4月23日,徐雁教授与张家港市图书馆缪建新馆长一起赴永联村图书馆进行调研,受到了永联图书馆徐馆长的热情接待。

[关键词]  乡村图书馆 永联村农家书屋 调研



一个“乡村图书馆”的社区意义

——探访江苏张家港市“永联村农家书屋”

2011年4月23日,徐雁教授与张家港市图书馆缪建新馆长一起赴永联村图书馆进行调研,受到了永联图书馆徐馆长的热情接待。

徐馆长非常年轻,据她介绍:永联农家书屋坐落在素有“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之称的永联村,成立于2006年8月,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由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00多万元扩建而成,是一个集综合图书、期刊报纸、电子阅览、阵地建设于一体的文化场所。2010年4月,永联农家书屋搬迁至联峰广场,有专职工作人员4名,拥有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照相机、装订机等10多台(套)服务设备,收藏了政治、经济管理、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等22大类图书30000余册,订阅了《纵横》、《读者》、《民主与法制》等210种期刊,征订了《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及各省报纸达60余种。硬件设施可谓非常不错。

目前图书期刊的编目、流通等有关业务均实行管理系统自动化,建立了永联农家书屋公共查询系统,与市图书馆初步建立了图书共享系统,极大丰富了书屋馆藏资源。2007年,在市图书馆的支持下,率先在张家港市开通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四年来,农家书屋持借阅证的读者已有1500多人,每天接待达300多人次,书刊每月流通量达3000多册。

农家书屋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不断为读者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注重建设和完善图书管理员工作职责和书屋各项管理制度,通过设立《读者意见簿》,建立意见签收与处理结果回复制度;定期出刊《读者园地》,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和沟通,从多个渠道获得读者建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定期组织开展服务到车间、读书征文比赛、读者采购图书、图书跳蚤市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结合资源共享和党员远程教育,积极举办村民、职工法制、计生和专业技术等系列教育讲座、培训。自2008年来,农家书屋先后在永钢集团炼钢车间、职工集宿中心、永联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立图书阅览分室,将文化共享送到职工、群众身边。

永联农家书屋先后被苏州市及省新闻出版局、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十佳书香社区”、江苏省“百佳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等荣誉称号,接待了文化部社图司副司长刘小琴、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副司长王岩镔、省文化厅副厅长马宁、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徐毅英以及农业部原副部长何康、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总工会主席张艳、苏州市市委书记王荣、市长阎立等有关领导。村党委书记吴栋材还作为全省农民的唯一代表,出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服务工作座谈会,并作《基层服务点建到哪里,跟踪服务到哪里》的专题发言。永联图书馆被浙江大学李超平教授称为“中国第一乡村图书馆”。

(徐雁教授、缪建新馆长、徐馆长三人合影留念)

附 李超平教授的文章:

眼见为实:中国第一乡村图书馆

▲永联村图书馆阅览室

□李超平

关于我们看到的是不是中国第一乡村图书馆,我们也有所讨论。虽然没有人有这个把握肯定它就是,但在场的所有人都承认没见过比这更大更好的乡村图书馆了。

有老先生纠正说,乡村图书馆和村级图书馆是两个概念。

当然,不过我们似乎并不想分得那么清楚。这个号称村图书馆的机构,实际上它的存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村的范围和概念。

这个村,是江苏张家港的永联村。我不妨以华西村来对比吧。华西村在国人印象中是中国第一牛村,已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板。去年,华西村上缴利税4亿,而永联村是14亿。当地人带点夸张地说,华西村上缴的那啥,只是永联的零头啊。

东道主安排我们参观了这个村的两个地方,一是图书馆,二是生态农业园。这才有了它是不是中国第一乡村图书馆的讨论。

在看图之前,我想说说它是“第一”的可能性相当大的原因。

对于一个以“村”命名的图书馆,足够大的馆舍面积、好的环境、丰富的藏书、现代化的设施等等已属难得,不过仅凭此一点的话,也许哪一天在某个乡村冷不丁就冒出一个也能达到这些条件的村图书馆,我相信有这个可能性。但永联村图书馆,它让我们觉得好的不仅仅是这些硬件。它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开放时间,周末和节假日不闭馆,在村的另一个地方还设有分馆,在厂区的车间里设有十余个流通点。也就是说,永联村图书馆,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服务体系。这个,比起它的硬件,是不是更难能可贵呢?

我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话,农民读书难是努力了几十年都没能解决好的问题。我当然不能说永联村比谁怎样,毕竟它解决的只是眼前的而不是全国的问题。但这个图书馆的存在让人说不出地高兴。在中国的一个乡村,不管这个村多么牛,它那里还是住着很多以打工为生的“草根”一族。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生活中有了一个叫“图书馆”的地方。

李超平教授的文章来源:http://a.xhsmb.com/html/2010-11/12/content_14950.htm

原文连接:http://hi.baidu.com/nj_xuyan/blog/item/91c0652a1f0fd92e5343c1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