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岁尾德、英考察诗纪之三
2012/1/30 点击数:67
[作者] 秋禾话书
[单位] 秋禾话书
[摘要] 前往德瑞斯顿是在12月11日。我们凌晨即起,坐通过宾馆柜台预约好的出租车到了柏林火车站,结果做了当天最早一批的快餐店食客。
三、德瑞斯顿去来
前往德瑞斯顿是在12月11日。我们凌晨即起,坐通过宾馆柜台预约好的出租车到了柏林火车站,结果做了当天最早一批的快餐店食客。
当我们迎着旭日和朝阳,抵达被煤烟熏得黑漆模糊的德瑞斯顿火车站时,叶教授的女儿叶丹已经在迎。她早已买好了在当地流行的“一日行车票”,准备带领我们坐公交车前往市中心去观光。令人感动的是,来此游学不久的她为了安排好今天的行程,竟已在昨天独自踩了一遍“点”,以便在时间上最经济有效地让我们感受这座古老而又沧桑的城市。
德瑞斯顿是一座具有典型的德国“巴洛克”风格的古城。据介绍,它得以拥有此种历史人文景观,乃是得益于十七世纪后期和十八世纪前期的统治者、时称“大力王”的奥古斯都(1670—1733年)对文化和艺术的嗜好。
1932年五、六月间,朱自清先生在柏林逗留两周期间,便曾前往此地观光,并留下了一篇珍贵的游记《德瑞司顿》。其开篇这样描述道:
德瑞司顿在柏林东南,是静静的一座都市。欧洲人说,这里有一种“礼拜日”的味道,因为他们的“礼拜日”是安息的日子,静不过。这里只有一条热闹的大街;在街上走,尽可从从容容,斯斯文文的。街尽处,便是易北河。河穿全市而过,弯了两回,所以望不尽。河上有五座桥,彼此隔得远远的,显出玲珑的样子。临河一带高地,叫做“勃吕儿原”。站在原上,易北河的风光便都到了眼里……大街东有“圣母堂”,也是著名的古迹。
当年作为“大力王”的奥古斯都,可不是那种四肢比头脑更发达的帝王人物。
据说当年是德瑞斯顿人较早地发现了白银,并通过买卖白银制品积累了巨大财富。因此,当其他选帝侯还在热衷于刀枪戎马时,作为萨克森选帝侯和波兰国王,奥古斯都已经依仗着其无比尊贵的王侯地位、难以计数的财富和超越常人的体能,一边大量换取珍贵的中国瓷器和欧洲艺术品,如花瓶、钻石、花边之类,一边动工建造了富丽堂皇的王宫(朱自清文中称其为“巴洛克”式的“堡宫”,说“他是这座城市的恩主;凡是好东西,美东西,都是他留下来的……”),作为安置其所藏无数精美工艺品的场所,及其与美妻丽妾们所生319个子女的活动空间。
一时间,许多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家、音乐家、演员和有一技之长的手工艺艺人纷至沓来,云集于此,从而使德瑞斯顿城赢得了“易北河上的佛洛伦萨”的美誉。幸运的是,后来的萨克森国王们也多数继承和发展了其祖上收藏世界各地画作等艺术品的高雅爱好,从而拥有了当时德国最为丰富、名贵的艺术品珍藏。
万分遗憾的是,作为“和平之城”和“艺术之都”的德瑞斯顿,曾几何时,却也灾星当头,被纳粹德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拖累,并深受其殃。
是在朱先生游屐所及的十三年后,即1945年的春夏,德瑞斯顿遭受了英、美空军的狂轰滥炸,当时死难者据说多达35000人。这个在十八世纪美丽得如珠宝般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名城经此火烤,顿时疮痍满目,惨不忍睹。至今在当地的书店里仍随处可见描写此场大灾祸的书,如库尔特·冯内古特撰写的《5号屠宰场》等等。
据军事观察家后来的分析,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当年空袭炮炸德瑞斯顿城,都不具有军事意义。原来此举的政治目的,只是在于进行国家复仇,并进而恐吓希特勒当局,通过残酷的报复以试图沉重打击其政权的信心,以摧折其军队的士气。
一直作为德瑞斯顿重要地标的“圣母堂”,就是在当年2月被毁掉的。该教堂在东、西德统一后得以重建,陆续获得了国内外捐款高达1.13亿欧元,而德市也投入了7000万欧元,终于在2005年10月30日重现了其往昔的绚丽与辉煌。
在重新修建的过程中,最令人乐道的有两件事:
一是建筑师从当年被东德政府刻意保存、据说丝毫未曾扰动过的废墟中,找出了8000多块原来的建筑构件,并按照历史图样把它们复建到了新教堂上。如今游客参观所见的那些当年被烟熏火燎过的黑色石块,便是真正见证了历史上那惨绝人寰一幕的珍贵文物。
二是有关“圣母堂”金顶的故事。当1993年6月1日,人们从废墟中清理出教堂塔顶时,发现它早已严重损毁变形,而复制需要50万欧元。这时候,一个名叫阿兰·施密特的五金匠人听说后,表示愿意为此助力。因为他的父亲作为英国飞行员,当年亲自参与了对此座教堂的轰炸。随后,重修该塔顶的费用,全部来自英国人的捐款,并在英国打造而成。此举也就成为了英、德两国人民和解的标志。2004年6月22日,有多达6万人亲眼目睹了新塔顶的安装工程。
实在是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对“圣母堂”和著名的“森伯歌剧院”(在1945年也被炸毁,但在东德时期被修复)这两座人间杰作投以惊鸿一瞥。略作重点地穿越了彼尼茨城堡,游观了一会儿朱先生当年所称道不已的“堡宫”:
“堡宫”因为邻近旧时的堡垒而得名,是十八世纪初年奥古斯都“大力王”吩咐他的建筑师裴佩莽盖的……他是这座城市的恩主;凡是好东西,美东西,都是他留下来的。他造这个“堡宫”,一来为面子……二来为展览美术货色如磁器,花边等之用。他想在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多招徕些外路客人,好让他的百姓多做些买卖,以繁荣这个地方。
宫中央是极大一个方院子。南面是正门,顶作冕形,叫“冕门”;分两层,象楼屋;雕刻精细,用许多小柱子。两边各有好些拱门,每门里安一座喷水,上面各放着雕像。现在虽是黯淡了,还可想见当年的繁华。西面有水仙出浴池。十四座龛子拥着一座大喷水,象一只马蹄,绕着小小的池子;每座龛子里站着一个女仙出浴的石像,姿态各不相同。龛外龛上另有繁细的雕饰。这是宫里最美的地方。
“堡宫”现在分作几个博物院,尽北头是国家画院。德国藏画,要算这里最精了。也创始于奥古斯都,而他的儿子继其志……
因晚上还要赶回柏林的关系,我们一行匆匆游览了茨温格宫,至于其中的画展、磁(瓷)器展以及冷兵器展览等,都只能在遗憾中与它们失诸交臂了。
朱先生在文章最后说:
“德瑞司登磁器最著名。大街上有好几家磁器铺。看来看去,只有舞女的裙子做得实在好。裙子都是白色雕空了象纱一样,各色各样的折纹都有,自然不能象真的那样流动,但也难为他们了。中国磁器没有如此精巧的,但有些东西却比较着有韵味。”
德瑞斯顿的圣诞市场,在历史悠久方面可与纽伦堡齐其盛名。当地特产的“圣诞饼”,在无数商屋的灯光照耀下,几乎可以流出糖汁来,吓得连我这个从小喜爱甜食的“苏州人”都没想要品尝一下,现在想想也是此行一小憾也。
但我们曾在叶丹的热心推荐下,中午一次围坐着,傍晚一次竟学着当地人的样子,围站在市摊前一只小小的圆形台桌边,两度品尝了热气蒸腾的“热红酒”、美味可口的油炸甜圈,感觉余味无穷。尤其是在喝那满满一杯掺了重糖又被加温到六、七十度的红葡萄酒时,一口下去,顿时感觉连胃带肚都被加热了。为了这一美滋滋而又暖乎乎的记忆,我们按照当地风俗,喝过了也就不再退杯,而索性以3欧元的价格直接收藏了这一标注着“Dresdner Striezelmarkt,seit 1434”字样,并热闹地绘着圣诞市集典型场景的“热红酒瓷杯”,算是也收藏了一件德瑞司登出品的小磁器了。其实是应该淘一款为朱先生所欣赏的有镂空舞女裙图样的精巧白瓷作纪念品的——假如发现有手捧《圣经》的天使瓷像,那就更应在所不惜了!
当我们好不容易穿越摩肩接踵的圣诞市集,走向火车站时,一首打油七绝已是油然而生:
圣诞市集人纷纷,琳琅满目到黄昏。
莫问兴亡金宫事,叶女细说红酒樽。
正是在德瑞斯顿的圣诞市场上,我多次见到一个双脚踩踏着两三本书,左臂弯下夹持着一本书,竟然还把另一本书夹在胯下的木雕人像……此是何人,何以以此形象大行于后世?这是在表明他的好学博览呢,还是别有什么深意?显然,这一与我们中国读书人日常被要求的敬惜文字、尊崇书卷的观念大相径庭的人物,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在离开市场的最后一刻,我解囊购下了其中型号最小的一个,价格是34.95欧元。
回国后,经一番查证,方知这个人物乃是十九世纪在德国家喻户晓的威廉·布什。作为一位创作了大量生动作品的讽刺漫画家,他被认为是一个幽默诙谐的“笑话篓子”。其代表作《马可思和莫里茨》被翻译为中文出版时,被易名为《顽童捣蛋记》。此外,江苏人民出版社在1996年出版有《威廉·布什漫画集》,浙江文艺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有《威廉·布什漫画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