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建安文学(3)

2012/7/28   点击数:1667

[作者] 清馨拂台

[单位] 清馨拂台

[摘要] 读三国,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汉未魏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之前的汉代,艺术上过于质朴,思想上统于儒学一尊;之后的唐代,艺术上又过于成熟,思想上被儒释道三教支配,惟有汉未魏晋期间,知识分子迎来了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于是,在曹氏父子引领下,建安风骨应运而生。

[关键词]  三国 才华 诗赋



蓬莱文章建安骨。

读三国,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汉未魏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之前的汉代,艺术上过于质朴,思想上统于儒学一尊;之后的唐代,艺术上又过于成熟,思想上被儒释道三教支配,惟有汉未魏晋期间,知识分子迎来了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于是,在曹氏父子引领下,建安风骨应运而生。

魏武帝曹操和他的两个以文学著称的儿子,犹如文坛上的三驾马车,始终是一个奇迹,也是一道千年景观。父子三人间,曹操诗赋慷慨激昂,让人叹为观止,曹丕文学评论见解独特,不愧为建安文坛领军人物,若要论文学成就,当非曹植莫属,比如《洛神赋》就被公认为建安赋作中的压轴之作。

文学是门纯粹的艺术,不论地位,也不论数量,更多的是要看识见、感情、才华,以及与此有关的经历。天资聪颖的曹植“年十余岁,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的“铜雀台”落成那天,文士们纷纷登台为赋,唯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登台赋》,第一个交了卷,曹操阅罢,眉开眼笑,赞赏不止,当时曹植刚刚19岁,洋溢的才华的确令人侧目。

后来,曹操对这个“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儿子,“特见宠爱”,也曾一度让他蒙发了废曹丕,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只可惜“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无节”,而曹丕“自重自持”,“遂定为嗣”,曹植呢?到头来,做了个四处搬家的县级侯王,虽说日子清苦,诗赋却是如清泉活水,源源不断。

诗坛堪称“仙才”的曹植,古代的大诗人谢灵运这样赞许“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是的,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许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巨大。汉乐府词以叙事为主,曹植把抒情和叙事结合,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物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功能,人们说,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曹植前期的诗歌,洋溢着青春朝气,充满着一展雄才的理想和抱负,比如《公宴诗》: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昌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神飚接丹毂,轻荤随风移。

顠飖放志意,千古长若期。

公宴是一种由朝廷或达官举行的宴会。这首诗是曹植参加哥哥的宴会时所赋的诗,描写随行宴游铜雀台的情景。赞赏子桓敬爱宾客,说大家宴饮终日都不觉得疲累,良夜寂静,去西园游玩,车盖亭亭如飞,前后追随,纵情遨游,消遥自在,希望就这样过一千年。诗歌反映的是建安时期贵族子弟追欢逐乐的生活,诗风清纯豪爽,乐观放达。

再品曹植五言诗代表作《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两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苦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螃。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同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由于战乱,曹植自幼随父亲曹操四方征战。曹操那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长期熏陶,培养了曹植“戳力上国,流虑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爱国之德、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这首诗是青年曹植“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作者运用乐府诗铺陈笔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气氛,给人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可惜,不到而立之年,曹植的命运急转直下。曹操的去世,既是一代风云的终结,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折点,曹丕继位后,对这位曾是王位准继承人的弟弟十分防备,把曹植分封到京城以外,让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还设了“监国使者”监督,脍炙人口的七步诗,就是在这样的胁迫下创作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品读曹植的诗赋,解构曹植的心路历程,曹植一直有政治野心,一直期盼成就丰功伟绩:“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应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由此看来,曹丕对弟弟的嫉恨也在情理之中,对弟弟的政治野心更是早有防备。于是,一贬再贬,一个县王常常搬家,这种羞辱和折磨,,曹植顿感岁月蹉跎,亲情无情,“常自怨恨,抱利器而无所施”......

司马迁曾经说过,好文章“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也就从这时开始,曹植的诗赋又有了新的飞跃。

曹植29岁离开京城洛阳,在随后12年的迁徒岁月中,从一个悠闲自得的贵公子,变成了一个处处受限制、受打击的对象,颠沛困顿的命运,却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忧国忧民的诗赋,“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从而确立了曹植在建安文学中卓尔不群的地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这首《七哀诗》起句与结尾都相当精妙,起句既写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结尾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顠逝的轻风,“君怀良不开”,思妇到那里去找归宿呢?意境深远,引人沉思。

其实,诗人是借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恨,曲折地吐露了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怨愤心情,反比“宕子妻”,暗吐思君报国衷肠,对兄长曹丕的绝情表达内心愤慨,流露出凄惶之感。

而《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址。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诗人用比兴寄托的手法,精炼的语言,寄予了真挚复杂的感情。起首句描写南国佳人美貌,赞颂佳人的容貌如花开灿烂,耀人眼目。接着写佳人行踪不同凡响,世人接近佳人时都自渐行秽,谁也不敢对他放声歌唱。然而,时光流逝,佳人容貌难以久持,寄偶了作者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感叹!耐人寻味。

而千古名篇《洛神赋》,是曹植从洛阳返回封地时,途经洛水之滨,有感于古代洛水之神的传说而作,《洛神赋》语言精炼,词藻华美,想象丰富,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极大的艺术魅力,堪称千古名篇。胸有大志的曹植借洛神的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希望建功立业,这种赋作形式,与屈原赋中的美人香草故事相似。

纵观曹植后期诗赋,侧重抒发压抑下的哀怨和愤慨心情,正是这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作品,虽然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让他在文坛上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文心雕龙》这样评价曹植: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杜甫说,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

生命乐章响彻寰宇的曹植,活了41岁就匆匆告别这个世界,把英名和诗赋留下,戴着一顶“才高八斗”的桂冠,与后来的李白、苏轼结伴,携手进了诗仙仙班......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ecc887010123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