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儿时的记忆

2012/8/23   点击数:1729

[作者] 清馨拂台

[单位] 清馨拂台

[摘要] 七夕,一个久远、浪漫又甜蜜的民族节日,儿时的夏天,无数次听母亲讲起。母亲说,七夕是人神相爱的节日,七夕故事动力而传奇。那夏天看星星、听故事的场景,回味依旧历历在目——

[关键词]  七夕 节日



天上两颗爱星,地下一对情人。

七夕,一个久远、浪漫又甜蜜的民族节日,儿时的夏天,无数次听母亲讲起。母亲说,七夕是人神相爱的节日,七夕故事动力而传奇。那夏天看星星、听故事的场景,回味依旧历历在目——

七仙女中的满姑娘老七,冰雪聪明、心灵手巧。有一年她和姐妹们下凡游玩,爱上了勤劳善良的孤儿牛郎,回天宫后又偷偷来到人间,自己作主与牛郎成了亲,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日子虽然贫穷,却幸福美满,还生育了一儿一女。

神仙与凡人结婚,这种事违反了天条,神仙们都说三道四,仙女的母亲王母娘娘脸上挂不住。那年七夕,老太太领着天兵天将来捉拿织女。

这时候,织女在前面逃,牛郎在牛神的帮助下,也穿上能飞的牛皮,用箩筐挑着两个小儿女在后面追,眼看一对有情人终难拆开,撵女儿的王母情急之下,拿起金钗划出一道银河,终于把两人隔在河两边,夫妻隔河相望,天天以泪洗面,喜鹊感动于他们的痴情,纷纷飞上天河,在河上搭成鹊桥,要让他们团聚(这一天见不到一只喜鹊);而于心不忍的王母,最后也网开一面,允许这对痴男怨女每年七月七这天相会。

母亲说,七仙女有一双巧手,她纺织的云锦皇帝都赞叹不已。古往今来,每年的七夕,女孩子都要在自家庭院里,在娘亲的指导下,陈设瓜果,摆上香案,面对天上的织女星,先是朝天祭拜,乞求姻缘巧配。接着还要进行浮针于水、月下穿针、陈列巧物的卜巧、乞巧、与化巧活动,请七仙女保佑自己有一双巧手。

这天晚上,小孩子如果藏到苦瓜棚下、葡萄架下,只要不出声,就可以偷听到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悄悄话,一听一个准。

而男孩子呢,这一天却是乞求文采的好日子。月光下,拜魁星,就能如意求取功名,长大后还能娶到仙女一般的好堂客。

过后母亲还说,如今解放了,没人听这些了,七夕怕是越来越没人相信,也越来越没人知道这些了呢。话里话外,透着母亲对七夕节的思念,透着对牛郎织女的牵挂...

长大后,我曾在宋人的《醉翁谈录》中发现,七夕节在宋代最为繁盛,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盛况空前,有诗为证: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到了元、明、清三代、以至民国,民间七夕节依然丰富多采,趣味无穷。

记得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奇怪的是,这些年,洋节年年热热闹闹,倾国倾城,商家攒了个钵满盆满,七夕节却越来越冷清,越来越少有人问津。

也许,西方传统节日不断涌入,冲淡了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感知?也许,随着资信的发达,男女交往的随意,极富神秘的情爱故事让人剥去了面纱?也许,定位七夕情人节,让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对这个词过于敏感、过于狭义的理解,汉语中情人包含有“情妇”“情夫”的意味,人们不敢大张旗鼓地过七夕情人节吧?

其实,情人现象,在当下中国绝非另类,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成千上万的落马贪官,几无例外与“情人”密不可分,社会上“小密”“二奶”满街跑,美女广而告之竞赛嫁富翁,年轻人结了离,离了结,一婚二婚三四婚,婚婚奔着车子房子位子去,赤裸裸的做起功利情人。

儿时七夕的故事,早已远去。我却深深地怀念着中华民族这个美好的节日,和母亲留给我的美好记忆。我多么欣赏“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浪漫与甜蜜;我多么敬重古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执着与坚贞;我多么期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自己相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的终极浪漫......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盼“七夕节”带来家家团聚,盼天下人重情别虚情,恋情别忘情,纵情别滥情。

愿你我的诚心,同架天下鹊桥,让世界充满真情爱,让月光洒满每一个人心里。

七夕快乐!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ecc88701012r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