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读书

2013/3/7   点击数:1644

[作者] 清馨拂台

[单位] 清馨拂台

[摘要] 从军路上,我曾经上过三次军校,记忆最深的还是第一次。

[关键词]  军校 通知书



从军路上,我曾经上过三次军校,记忆最深的还是第一次。

那是当兵一年后的1977年冬天,军队院校恢复招考的消息传来,对迷恋读书的我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好消息。批准报考后,三个月的复习中,我一边工作,一边废寝忘食地恶补数理化,常常通宵达旦,常常不知肉滋味,高考过后也许是身体支出厉害,也许是心里压力过大,整整躺了一星期,吃了一周的病号饭,但内心特快乐,隐约感到自己将重圆读书梦。

八月中旬,收到录取通知书,首长和战友祝贺及羡慕的眼神,让我倍感幸运,必竟是军队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学员兵。欢送会的次日,我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车到前门站,京城正下着雨,我背着被包走出车站后,没有找学校的接站车,也没有想立即报到的事,而是乘上了开往天安门方向的9路公交,我们这一代人红色的记忆十分深刻,对首都对天安门的思慕之切,今天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也无法想像。

雨中,我慢步广场四周,兴奋地仰望着天安门,仰望着纪念堂,仰望着人民大会堂,那一刻我这个来自南方的小兵,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衣服淋湿了,却全无察觉,更感不到丝毫的不适,当晚上走进学校后,才发现被包已经湿得无法当被子盖了,但我心里非常满足,非常兴奋,那一天是1978年的8月26日。

开学后,我们很快投入到边读书,边参加建校劳动的热潮中。这是因为文革期间军校大多停办,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加之人为破坏,好些成了危房,电影在露天放映,大课在简陋的教室里上,军训课有时就在马路上展开,尽管条件艰苦,设施简陋,然而从教员到学员,人人脸上洋溢着旭日东升似的笑容,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的校长,一位老红军干部,整天穿着一双皮草鞋,严谨而和蔼,他走到那里,学员们都投过去敬仰的目光,如果喊行进间口令,必定放开嗓门把“1234”喊得震天响,目的很简单,想叫校长看看我们。

我们的老师,有的是文革前的老教员,有的是从各部队抽考进校,有的是从各大机关挑选而来,他们理论功底扎实,正当青壮之年,教学热情极高,对学员有着非同一般的真情!课前课后,几乎天天和学员在一起,晚上的自习课,周末的图书馆,总是人满为患。那时校园并不漂亮,学风却特别浓厚。我记得,那个年代,教员教的耐心,学员学的刻苦,周末很少见人请假上街闲逛,更没有人想着吃和玩,个个一门心思攻专业,人人一心一意学本领,晚上熄灯前,教室里一定有争相释疑的场景,教员宿舍里少不了耐心解惑的熟面孔,熄灯号后,被子里仍少不了手电筒的光辉......。

每当考试前,人人如临大敌,无不尽心准备。成绩超过90分,那便是一种荣誉,倘若排名殿后,好些日子脸上都挂不住,感觉有些丢人,感觉教员和领导不待见自己。我们的大队长做过董必武的警卫员,河北人,个子不高,见到你总是笑眯眯的,对学习好的学员,绝对认得清,叫得亲,尤其到周末的晚点名,这老头立在队伍前面,声音低沉而宏亮,语速不紧不慢,中气足,对好学员的表扬如春风得意,对坏现象的批评似秋风秋雨。他喜欢叫我湖南伢子,对我的进步与毕业分配颇为关心,虽然我没听从他的建议,到湖南的军校教书,但我不会忘记他的关怀鼓励的。

中队长田连生是山西太原人,标准的军中男儿,一米七的个头,立在原地象一棵松,走起路来气宇轩昂,讲起话来极富感染力,也很有扇动性,有他不一样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他的夫人是清华大学水电系的讲师,中队长一般回清华过周末,有一天他私下点了海陆空三个学员到家里做客,我是其中之一,那天他们夫妇为了我们,在并不宽敞的家里忙了大半天,做了一桌现在想起来仍很不简单的家宴。吃饭时,中队长夫人不时给我们布菜,最终我都没有吃完碗里的菜,他们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邀请我们到自己家里作客,这样的事,今天同样的人能做到吗?

出门后,穿空军装的杭州同学说不把饭吃完,有些不礼貌,而另一位广东同学则不置可否,我没想那么多,只觉得温暖和甜蜜。后来我虽然

两次走进军校,却再也没有遇到过那样的好教员,好领导,也没有在梦里回忆,在心里追思过别的身影,惟有第一次军校经历,常常在脑海里浮现,那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ecc887010173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