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雅量
2013/4/16 点击数:832
[作者] 龚明德
[单位] 龚明德
[摘要] 有时候读历史书,你会觉得古代的皇帝也有可爱的一面。就像钱穆所言,一部中国史,并不能笼统称为一部皇帝专制独裁的历史。传统政治绝非仅仅以君主专制就可简单概括,而实为“一种自适国情之民主政治”。他以为至少明朝之前的中央政府,并非专制独裁。钱先生的这个说法很有争议,但我觉得他所言是有道理的。
星期二 .
皇帝的雅量
贺宏亮
有时候读历史书,你会觉得古代的皇帝也有可爱的一面。就像钱穆所言,一部中国史,并不能笼统称为一部皇帝专制独裁的历史。传统政治绝非仅仅以君主专制就可简单概括,而实为“一种自适国情之民主政治”。他以为至少明朝之前的中央政府,并非专制独裁。钱先生的这个说法很有争议,但我觉得他所言是有道理的。
前几天翻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几条很有意思的材料。
宋太宗本名赵匡义,兄长赵匡胤登极之后,改名为赵光义。经过“烛影斧声”的离奇事件,光义于开宝九年(丙子,976)十二月即位,改元太平兴国。在太祖驾崩而太宗尚未正式登极开宝九年的十一月,“有司言:官阶、州县名与御名下字同者,皆改之。彰义军为彰化军,义成军为武成军,保义军为保平军,感义军为感德军,义武军为定武军,昭义军为昭德军,崇义军为崇信军,归义军为归化军,大义军为大顺军,义州为仪州,南义州为南仪州,义阳军为信阳军。镇宁节度使刘光义改名庭让,武定节度使祁廷义改名廷训。”“义”字是个常用字,估计当年做招牌的和刻章的很忙乎了一阵。过了不到三个月,太祖自己觉得因避讳而给大家带来麻烦太多,因此,“上改名炅。诏除已改州县、职官及人名外,旧名二字不须迥避。”改一字而便利天下,太宗这个行为值得肯定。
还有一个好玩的事情。就在太宗改名的前几天,“上为晋王时,左屯卫上将军张铎尝假钱百六十万,于是诏悉贳之。”太宗还没有当皇帝前,借了一笔很大的款子给左屯卫上将军张铎。张铎在《宋史》中有传,是个爱财之人,“(后周)世宗初,(铎)移彰义军,未几,加检校太尉。显德三年,又移河中尹、护国军节度。宋初,加检校太师,俄复镇泾州。州官岁市马,铎厚增其直而私取之,累至十六万贯,及擅借公帑钱万余缗,侵用官曲六千四百饼。”东窗事发后,“太祖以铎宿旧,释不问,罢镇为左屯卫上将军,奉朝请而已。其所盗用,仍蠲除之。”太宗免除这个贪财奴的私人债务,实在没有道理,只可能是刚刚当了皇帝,心情大好。
还有更离谱的事情。
太祖之幸西京也,洛阳人张齐贤献下并汾、富民、封建、敦孝、举贤、太学、籍田、选良吏、惩奸、谨刑十策。太祖召见便坐,问之,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太祖善其四策,齐贤坚执其馀策皆善,太祖怒,令卫士拽出。及还,语上曰:“我幸西京,惟得一张齐贤,我不欲遂官爵之,汝异时可收以自辅也。”于是齐贤举进士,上决欲置之高等,而有司第其名适在数十人后,上不悦,乃诏进士尽第二等及九经凡一百三十人,悉与超除,盖为齐贤故也。
“太祖善其四策,齐贤坚执其馀策皆善,太祖怒,令卫士拽出。”每读到这段记载,我就忍不住想笑。太祖很有雅量,不但未对张某治罪,还让弟弟异时“收以自辅”。这个张某人也真是个狂生。这种狂狷之态,其实是传统读书人的一种风骨。本朝鼎革之初,不管是“三十万言三十年“的胡风,还是在大会上面向本朝太祖争取“雅量”的梁漱溟,都还有这种狂者进取的胆量和气度。只可惜那个时候的“上”,不是宋太祖,而是斯大林加秦始皇。你去找他要雅量,真无异于与虎谋皮也。
2013.4.16
原文连接: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06048&PostID=5041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