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立人同仁的每周一信之11:借还书工作中的教育机会
2013/4/10 点击数:1390
[作者] 李英强
[单位] 李英强
[摘要] 我是在湖北蕲春火车站附近的一家网吧给大家写这封信。这是一封迟到的信,先得和大家说声抱歉。上周日晚上因为要收拾东西,没有写每周必写的给大家的信。而且这一周的信估计也得下周才能发出。我在老家办户口,家里没有开通网络。我很不习惯在手机上写东西,这周的信我会先在纸上写好,到成都后再敲到电脑里发给大家(如果本周再有机会上网的话,我会尽量在周日之前发出来)。
亲爱的各位同仁:
我是在湖北蕲春火车站附近的一家网吧给大家写这封信。这是一封迟到的信,先得和大家说声抱歉。上周日晚上因为要收拾东西,没有写每周必写的给大家的信。而且这一周的信估计也得下周才能发出。我在老家办户口,家里没有开通网络。我很不习惯在手机上写东西,这周的信我会先在纸上写好,到成都后再敲到电脑里发给大家(如果本周再有机会上网的话,我会尽量在周日之前发出来)。
我这周回来办户口的经历,我会记录下来,今天下午写了13条微博,大家可以先看看,说这个是想提醒对户口问题还不太重视的一些同仁,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同仁,还是尽快办了比较好,以免未来多费周折。
上封信的结尾处,我跟大家说,我会讲一个“励志的故事”。这个故事和我为什么会选择做图书馆有一些潜在的渊源。故事得从1997年开始讲起。那一年秋天,我有点颓废有点绝望的进入到一所工科院校——南京邮电学院。在那个号称大学的地方,大概有半年之久,我一直想要退学回去复读。在南邮混了四年,我后来总结唯一的收获是结识了一批可以交往终生的朋友。我和这些朋友的相识相交,在当时看来,都是“缘分”所致,我们陆陆续续的认识,断断续续的相聚,形成一个工科院校的小小的人文圈子——我们当时称之为“低调俱乐部”。到后来,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的相识并非是偶然的。
我当时比较喜欢去图书馆,去的最多的三个地方是:社科室、文学室和期刊阅览室。我在社科室借了不少书,有许多是当时根本读不懂的一些哲学书和哈耶克之类的书。社科室负责借还书的有两位老师,一男一女,女的姓杨,男的姓樊。我因为去的多,跟他们也有一点认识。我当时注意到樊老师有一点特别,他在社科室的门口,搞了一个小小的类似“书评园地”的东西,张贴一些书评以介绍好书,有时也贴一些他喜欢的好文章。在社科室的借阅台旁边,他搞了一个书架专门放一些推荐的新书和经典图书。图书馆二楼几个科室之间有一块公共平台,是用来贴一些报纸的,他每期都在那里贴《南方周末》。
有时我还书的时候,他会问我,这本书看完了吗?好看吗?偶尔他会推荐一两本书给我。有的时候借书的时候他也会说,这本书如何如何,你还可以看看别的什么什么书。到后来,慢慢的熟悉起来,他会在离开图书室的一小段时间内让我帮忙照看一下:提醒同学用代书板,帮忙借还书等等。再后来,到吃饭的时间,有时我是最后一批离开的读者,他会说:一起去吃饭吧。我记得通常是在南二门的外面,五块钱一菜一饭一汤(是免费汤)。他经常会抢着付账。
你大概可以猜到,我和“低调俱乐部”的朋友们会经常在社科室遇到,有的时候,我们和樊老师一起吃饭。这些朋友都和樊老师很熟悉。
这位樊老师,后来我才慢慢的对他有多一点的了解。我后来受托帮他编辑校对他的一些文章和一两本书,看到他在自我简介里面这样写道:
“樊百华,1955年生,父母都当过长短工,目不识丁。从小缺吃少穿,学会偷家中生米、豆饼与邻里瓜桃。14岁想过“如果我当公社书记,怎么规划农田”、“为什么不禁止有害健康的烟酒生产”之类的问题。红小兵时因不能跟红卫兵外出串联而难过。高中毕业后数年为不能当兵、当工人、当干部、上大学等仇恨特权。1979后在某大学学过7年哲学,有学士文凭无硕士文凭。迟至1987年才有文章发表,迄今虽有数以十万计铅字,仍觉非写作人,常常用非写作的态度写作;更非学问中人,常用非学者的眼光欣赏心仪的进步知识分子。与未受过奖励一样,也未受过明文惩戒。1989年后不上讲台了,现主要从事轻微体力劳动,劳动空间为南京邮电学院图书馆。这两年主要研究一个问题:万一这社会稳定不了了,我的女儿能平安度过一生吗?”
我曾经跟朋友说过,樊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是我所认识的第一位肉身意义上的独立知识分子。我在认识他之前是一个“天然的个人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所以我不需要他来启蒙,但是我从他的存在、他的“肉身文本”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启发。也是因为樊老师,我才比较早注意到秦晖老师在思想界的重要性,也比较早知道余世存和他倡导的“体制外生存”。
大概是在2000年的冬天,樊老师有意召集一个南京思想界的聚会,他找我一起讨论题目,我建议讨论“胡适还是鲁迅”(类似的一个题目,记不清了)。樊老师给了我一个名单,让我来打电话邀请南京的一些有想法的知识分子,他们当中有:范泓、邵建、李永刚、柴子文……等等。这个讨论会是在三牌楼附近的一家饭店举行的,樊老师让我做主持人。我必须说,我当时可真够胆儿大、脸皮厚的,这跟樊老师老是在朋友们面前说“李英强是你们当中行动力最强的”也不无关系。
我看了一下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我的火车就要开车了。我必须将这个故事和这封信收个尾了。
我大学毕业已经12年了,只要我回到南京,我一定会去找这位在图书馆认识的樊老师,他是我在大学期间唯一从他那里受到长久教益的老师。我去找他,他照例让我住在他家里,和他一起吃饭、喝酒(我后来不喝酒了,他就自己喝)。我关于图书馆的最初认识,都是和他有关的。2007年11月我和新月离开北京,回到湖北开始筹备立人的第一个分馆的时候,我所能参考的图书馆模板就是当年的南京邮电学院图书馆社科室,甚至包括使用代书板的做法,都是从这里学的。
各位亲爱的同仁,不要小看每天的图书借还工作,那是一个非常好的认识你的读者,了解你的学生,从而“因材施教”的好机会。
在旅途中匆匆向你们问安的英强
2013年4月10日在蕲春火车站附近的“天天见”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