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听制度设计研究课题答辩时的杂想
2013/5/13 点击数:1208
[作者] 沧浪水
[单位] 沧浪水的博客
[摘要] 昨天到北京,参加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课题的答辩。本市老实,把四个子课题一并汇报陈述,这样做并不讨俏:四个课题总存在参差,往往做得好的地方觉得应该,而存在的瑕疵被评委抓住不放,打分时出色的地方没有加分,有瑕疵又要扣分。局长做的陈述非常出色,而评委针对研究课题提出了六个问题,要在10分钟的时间里回答这六个问题,答辩时间远远不够。但不管如何,本市应该、也可以能够获得一个高分。
昨天到北京,参加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课题的答辩。本市老实,把四个子课题一并汇报陈述,这样做并不讨俏:四个课题总存在参差,往往做得好的地方觉得应该,而存在的瑕疵被评委抓住不放,打分时出色的地方没有加分,有瑕疵又要扣分。局长做的陈述非常出色,而评委针对研究课题提出了六个问题,要在10分钟的时间里回答这六个问题,答辩时间远远不够。但不管如何,本市应该、也可以能够获得一个高分。
自己不答辩时,允许傍听。本着学习的态度,傍听了几个创建示范地区的陈述和答辩。大多数地区都只拿出一个子课题来陈述和答辩,而拿出来的一般总的做得最好的子课题,这样对拿高分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已经早就过了人云亦云的年纪,所以听这些陈述就会产生许多杂想,听到好的觉得赏心悦目,听到有疑问的就会自己问个为什么,但不是评委不能对陈述者提问,只能闷在肚子里。如一个地区的制度设计是在三级管理体制上再增加一个管理层级,尽管可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但从管理的原理和现在发展趋势,管理应该是越来越扁平化,增加管理层次意味着增加管理成本并降低管理效率,而陈述并没有讲清为什么要增设管理层次、要解决什么问题、优越性在什么地方、对成本和效益的产生了什么影响?不知课题文本中是否有这方面的论述。恰好有一名评委提出了这个为什么的问题,于是竖起耳朵听,但答辩时却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为什么。后来在大厅时见了这位陈述者,真有讨教一下、弄个明白的冲动,但又碍于这个特殊的时间和场合,没有敢造次。
按照本人的想法,创建示范区,或者制度设计,不仅需要形成有利于创建地区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全覆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的可持续的制度和体系,也需要形成对其他地区的示范和借鉴作用。但有的示范区把文化馆从全额拨款改成差额拨款,还称之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虽然可能有实际情况或个性化的原因,但从面上来说,这似乎有悖于国家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文化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及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适合其他地区的借鉴,甚至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只是杂想,权当自己傍听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