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公器为用 ——《天下之公器》作者自序

2011/8/31   点击数:1525

[作者] 暄喧轩

[单位] 暄喧轩图书馆学论著

[摘要] 我一直自认为是具备一些学者素质的。当然这不是指学问、才华、秉赋等,而是说我一直热衷于读和写,且不以为苦,乐此不疲。然而命运的安排却没有如我所愿,乃至一直没有做成专业的学者,至今还是“玩票”的,只能“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并假想此生如能专门以研究写作为业会有多么大的成就。

[关键词]  学者素质 论文 图书馆历史



大道之行,公器为用

——作者自序

我一直自认为是具备一些学者素质的。当然这不是指学问、才华、秉赋等,而是说我一直热衷于读和写,且不以为苦,乐此不疲。然而命运的安排却没有如我所愿,乃至一直没有做成专业的学者,至今还是“玩票”的,只能“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并假想此生如能专门以研究写作为业会有多么大的成就。

我一九八二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留校在北大图书馆供职。承蒙“器重”,一直担任工作最为繁忙的“要职”:流通部主任,教学参考部主任,办公室主任,新馆基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唯一和学术沾点边的就是出任过《大学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兼任《北京高校图书馆》副主编。一九九六年初,我调任文化部图书馆司任文献资源处处长,成了专职“官员”。一九九八年,又调任深圳图书馆任馆长至今。

其间,虽然也曾授课,编写论著,领衔或参与科研课题,但主要职责还是“在其位谋其政”,或曰“俗务缠身”。算起来,除一九九二年前后在北大期间,因病长休而受命专事撰写北大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历史之外,其余的论著大多是在工作之余写就的。粗做归结,已正式出版专著十余部,译作二部,论文五十余篇。虽然数量、质量均不令人满意,且其中多有汗颜之作,但毕竟没有为了沽名钓誉而粗制滥造的货色,故“不悔少作”,敝帚自珍。

这部专辑就是从零散发表的论文中遴选出的,共36篇,计分三个专题:资源建设,图书馆史,公共图书馆。每个专题按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排。

资源建设原称图书馆藏书、藏书建设,后代之以文献资源建设,现在则名之以信息资源建设的居多。这是我最初接触的专业课题,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吴慰慈老师指导的《论藏书剔旧》。后曾参加肖自力、李修宇等前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的课题组,又出任文化部图书馆司文献资源处处长,这一职务至少在名义上统管全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很多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笼的,还曾编写了一本工具书《文献资源建设和图书馆藏书工作手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又由于我在北大图书馆曾担任流通部主任,因之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创建“藏书组织学”,撰写过一本《藏书组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现在斟酌起来,这一概念并不十分妥当,但本书还是收录了少量初生牛犊的“少作”,算是立此存照。

图书馆历史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课题。后由于受命编写北大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历史,更系统地接触了一些近现代图书馆的材料。除本书中收录的论文外,还出版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十年纪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北京大学孑民图书室记实》(与李庆聪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翻译了Harris著的《西方图书馆史》(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后来行政工作多了,不得不放弃这方面研究,自感很是惋惜,现在我还珍藏着当年收集的一些原始材料,希望有朝一日能再续前缘。

公共图书馆问题是我任职深圳图书馆后的一些思考和研究,多与原有的基础和兴趣无关。在那时,公共图书馆对我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这不奇怪,因为我此前的业务资历主要是在高校图书馆;奇怪的是,当时全国的图书馆行业,包括学界、教育界和公共图书馆界自身,对公共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几乎都是空白。我应该为深图的管理团队和职工们自豪,他们敢为天下之先,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建设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公共图书馆的道路。收录在本书这些文章,与其说是我的成果,不如说是深图同仁们在这一领域卓越工作的反映。

本书取名为“天下之公器”,是收录于本书的一篇文章的篇名。古人将名位、爵禄、法律、学术等称为“公器”,是全社会共有、公用名物的概称。图书馆就是“天下之公器”,“天下之公器”的提法高度概括了图书馆的理念、精神和本质。国运昌盛,大道之行,图书馆这个“公器”理应成为保障公民教育、文化、信息权益的利器。

杜工部曾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编辑这本集子,我力求保持文章的原貌,除字词、文法和参考文献上的一些明显错误外,均不做刻意地修改更动。由于发表的时间、场合不一,一些文章的内容有所重复,顾及到行文的完整,也没有做删改。至于幼稚、片面和不当之处,永远是难免的。时代的认识就是如此,我当时的水平就是如此,就是今天大事修改了,明天可能又会是舛误,因此还是忠于历史的本来面貌好。

吴晞

2009年4月于深圳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c6212e0100tlk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