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公民阅读与公共图书馆

2012/12/21   点击数:1717

[作者] 暄喧轩

[单位] 暄喧轩:吴晞论图书馆

[摘要] 由此“百年大庆”,使我产生了诸多的“百年联想”,具体讲,是这样几个问题: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已经问世百年了,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她为什么会存在、会发展,并屹立百年而不倒?我坚信,今后她会更加辉煌,还会有第二个百年,第三个百年,为什么会如此,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二、从社会角度看,一个社会,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社区,一个公民,为什么会需要省立中山图,需要诸多的公共图书馆?纳税人为什么要出钱出力建设公共图书馆,供养公共图书馆,而且历经百年不竭?三、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广大同仁,以及我们这些图书馆专业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图书馆学,学习图书馆的技术方法,为什么要从事图书馆事业,除了就业、供职之外,还有什么更为重要的理由?

[关键词]  现代文明 公民阅读与 公共图书馆



现代文明、公民阅读与公共图书馆

—— 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百年馆庆和第二届粤港澳地区图书馆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报告

值此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百年馆庆之际,向省立中山图同仁致以热烈祝贺和衷心敬意。

由此“百年大庆”,使我产生了诸多的“百年联想”,具体讲,是这样几个问题: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已经问世百年了,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她为什么会存在、会发展,并屹立百年而不倒?我坚信,今后她会更加辉煌,还会有第二个百年,第三个百年,为什么会如此,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二、从社会角度看,一个社会,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社区,一个公民,为什么会需要省立中山图,需要诸多的公共图书馆?纳税人为什么要出钱出力建设公共图书馆,供养公共图书馆,而且历经百年不竭?三、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广大同仁,以及我们这些图书馆专业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图书馆学,学习图书馆的技术方法,为什么要从事图书馆事业,除了就业、供职之外,还有什么更为重要的理由?

我们必须要回答这些问题,要为省立中山图书馆百年的历史辉煌找到依据,要为她今后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找到理由,要为我们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和我们这些公共图书馆从业者的生存和发展找到根据。

让我们暂时撇开图书馆专业理论的窠臼,超越图书馆行业的视角,试图从历史、社会或读书人的角度,来尽力解答这些问题。

以此为出发点,我找到了以下几个理由,或是几个答案:

一、公共图书馆是现代文明和现代公民社会的产物

二、公共图书馆是社会阅读、公民阅读的需要

三、公共图书馆是都市文明的收藏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四、公共图书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

五、公共图书馆是都市人终身教育的场所

限于时间,这里我只解读前两个问题。

一、公共图书馆是现代文明和现代公民社会的产物

公共图书馆是现代文明的直接产物,是现代社会民主、民权、平等、公正和公民社会的象征。

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尽管非常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却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追溯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与人类文明同步,源远流长,但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只有百多年的历史,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产物,也就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

公共图书馆的历史有以下几个历史标记点:

1852年,英国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建立。新型公共图书馆的问世,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民主、公民权利和社会平等现代人文意识成熟的结果,而这种条件只有到了19世纪中叶在西方才日臻成熟。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就是依照英国议会立法建立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1902年,中国的古越藏书楼开放,以及随后江南各省公共藏书楼的建立,已有百年历史的省立中山图书馆也位列其中。这是中国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西风东渐”、现代西方科学文明传入中国的产物。

1949年,《公共图书馆宣言》问世,而后又有了多个版本。现在通行的是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的修订版,体现了现代国际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理念和共识。

从英国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到《公共图书馆宣言》,体现了一种一脉相承的精神,就是:人文关怀、人本主义、以人为核心的现代民主社会价值观。——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世价值。

从历史上看,在公共图书馆出现之前,属于古代和中世纪图书馆的范畴,在公共图书馆出现之后,则属于近现代图书馆的范畴。具体讲,在公共图书馆出现之前,所有的图书馆,都是有着特定的服务对象的,或是皇室成员、达官贵胄,或是神职人员、学院师生,而公共图书馆的问世改变了这一局面,其服务对象转为面向社会全体成员。这是一个质的转变。

还有一种观点或许有利于大家加深对公共图书馆的理解:从社会的角度看,其它类型的图书馆只是一种社会机构,而公共图书馆不仅是一种社会机构,还是一种社会制度。此说道出了公共图书馆的实质。意思是说,在文献采编、藏书组织和服务方式等图书馆业务方面,公共图书馆和与大学图书馆、研究图书馆等没有大的差别,但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使每一社会成员具备了自由、平等、免费地获取、利用知识信息的权利,代表了知识信息的公平分配,从而维护了社会的民主和公正。公共图书馆存在的意义超过了图书馆机构的本身,向全社会宣示了现代民主、公民权力和人人平等的基本观念。

从国际上消除“数字鸿沟”的努力、国内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等当代社会热点问题上,公共图书馆均能从中找到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我们常说,社会公平、人人平等、公民权益等,但其它方面很难实现,而公共图书馆可以率先实现,而且已经率先实现了(如工资、住房、财产等“鸿沟”,就很难消灭;就是教育、科学、文化,也不平等。)

以上讲的这些理念,似乎并无惊人之语,而且现在已经成为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共识了。但它却是21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界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

学界人士认为,21世纪中国图书馆最为重要的成就有两个:一是树立了公共图书馆理念、图书馆精神和图书馆权利的理论,并付诸实践,使之成为社会共识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二是各种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给图书馆各项工作带来重大变化。此说有理,但后者主要是新技术(主要是IT技术)的成就,是技术对图书馆的引导,我们跟着走。因此,应该说公共图书馆理论的树立,并付诸实施,是21世纪中国图书馆最为重要的成果,也是我们公共图书馆人对社会发展、公民社会建设和现代文明启蒙的最大贡献,值得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

二、公共图书馆是社会阅读、公民阅读的需要

也就是说,公共图书馆在社会阅读和公民阅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深圳图书馆新馆开馆之初,我曾编撰了一幅对联悬挂在图书馆大厅:“书山有径斯为径,学海无舟是乃舟”。其中的“斯”、“是”就是指代图书馆,其用意就是要强调到图书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图书馆在阅读上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为让外籍人士和港澳人士读懂,还特意译成了英文。( Just like a road on a mountain, a ship in the sea, library is the helpful tool for learning. )

如我们所知,阅读是存在不同层次的,人们通常称之为深阅读和浅阅读,—— 尽管我个人并不赞同这样的提法,但这里仍姑且从俗,以便于阐述。所谓的深阅读,应该是学习型的阅读,是指深入、系统、以全面掌握某一学科或门类知识为目的的阅读;所谓的浅阅读,属于快餐式的阅读,是指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碎片化的阅读。

当然,读书无高下,开卷总有益,不应简单贬低或完全排斥浅阅读。但是,我们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图书馆专业人士,在指导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阅读的问题上,还是要提倡深入阅读,引导他们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是要通过系统深入的阅读才能得来的。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还有个如何学会利用文献、培养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问题,为此倡导系统深入阅读就显得尤其重要。

那么,要怎样阅读,尤其是怎样才能深入阅读?回答是,要到图书馆。

要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完整全面地掌握知识,图书馆是最好的场所。只有图书馆,才具有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才能为读书人提供全面系统的文献服务;也只有在图书馆,才能领略到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全部的人类文化遗产,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这个世界。所谓“站在巨人肩膀上”,实际上就是掌握文献。譬如,你要研究一个课题,或了解某一门类的知识,如果相关的文献有一百篇,你至少要阅读其中的八十篇,还不能遗漏重要的核心文献,才算是基本入门。这八十篇文献哪里有、哪里找?只有图书馆这样的专业文献机构才能提供。古人所言“克昌厥后,斯文在兹”,恰是图书馆之谓。

目前还没有任何社会机构在这一功能上可以取代图书馆。书店,显然不行,它只能提供当年及近年的新书,甚至只是有销路的新书,不会系统地按照学科、专题来收集和积累文献。即使你有足够的资金买书,又有足够的空间存放这些书,依靠书店恐怕也是不行的。

个人收藏,恐怕也不行,尽管历朝历代的私家藏书曾经为文化传承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毕竟时代不同了。面对今天的出版量和社会信息量,凭借个人的力量已经不可能建立起完备系统的文献收藏,只能依靠社会化的分工,也就是依靠图书馆及其它社会文献机构。这就如同生病要找医生、上医院,寻求专业帮助,靠个人买些感冒胶囊之类的只能对付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到书店买书也好,个人收藏也好,充其量不过是感冒胶囊者流。

当下社会上许多人,尤其是许多年轻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现在已经进入网络化、数字化时代,阅读的途径大大拓展,资源大大丰富,还有必要再到图书馆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回答应该是这样的:要读书,可以不“到”图书馆来,但一定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我们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现在的图书馆拥有最为优质的数字资源集合,而且是面向读者免费提供的。图书馆的这些数字资源也是其它机构所不能代替的。

如同我们所知,当今世界,海量信息,林林总总,铺天盖地,几乎要把每个人都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依靠这些信息,虽然把我们搞得很忙碌,却无法深入阅读,无法系统学习掌握一门知识。其中还有政治因素、利益因素和商业因素等对信息检索利用的影响,更是大家熟知的。

而图书馆收藏和提供各种的数据库,如同图书馆的藏书一样,是经过精挑细选和专业化整理揭示的,因此是最重要、最实用、最具价值的信息资源,还是全面开放、免费提供使用的。如果熟悉并掌握了图书馆收藏的各种数据库,足不出户,就可坐拥书城,,享用整个图书馆乃至世界各地的文献资源。即使所在的图书馆数据库不够齐备,使用者另有需求,现在图书馆大都可以通过各种图书馆协作关系和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其它图书馆的数据资源,这些服务也大都是无偿提供的。从数字资源的角度看,在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其它社会机构拥有这样完备的资源,这样系统的数字阅读保障,这样全面免费无偿的服务。

顺便说到,有些人认为阅读传统纸质图书才是正式的阅读,而数字文献、电子图书统统都是不入流的,算不上读书(如此次在东莞图书馆年会闭幕式上王蒙先生所言),这是以偏概全、不合时宜的。倘若在十年前,这样说还算靠点儿谱儿,五年前还算点儿沾边儿,但今天则明显是不对的。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今天的图书馆已经建立起系统完备的数字资源体系,为深入阅读创造了良好条件。无论是最新出版的图书、期刊、各类论文,还是古籍、手稿、书画等原始文献,都可以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中迅速、便捷地获取。学会选择和利用图书馆优质的数字资源,才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的。

三、图书馆是都市文明的收藏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四、图书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

五、图书馆是都市人终身教育的场所。

上面讲了许多,结论只有一个:社会需要图书馆,公民需要图书馆,图书馆是不可替代的。

这些论点,也许都是老生常谈ABC。但我发觉,在我们的社会上,不具备、不了解这些ABC的人还大有人在,其中有青少年读者,也有王蒙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大家。甚至就在我们图书馆从业者之中,也有不少模糊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宣讲:阅读,要到图书馆;天下读书人,要学会利用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要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良好条件和丰富资源,汲取知识的力量,实现人生的目标。这是我们图书馆人的责任和使命。

最后,我要用两段话结束我的发言:

一是联合国前秘书长、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科菲·安南(Kofi Annan)一段名言:

“Knowledge is power. Information is liberating. Education is the premise of progress in every society, in every family.”

知识是力量,信息即解放。教育是每个社会和每个家庭发展的前提。

我想这也是国际社会对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最好诠释。

另一段话不是名言,是我为此次图书馆年会中“深圳图书馆之城”展览的题词,与大家分享,这是我对公共图书馆的理解和表述,也藉此表达我对省立中山图书馆百年华诞的祝贺和敬意:

文明沃土,知识津梁。琳琅册府,锦绣缥缃。裨益黎众,普惠城乡。斯文鼎盛,都市书香。卿云璀璨,日月华光。

谢谢大家!

2012年12月18日 广州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c6212e01014hth.html